中国古代风景文化和人文文化有米切关系?
我国的风景文化和人文文化,有些密切关系。风景优美的地方,往往吸引大诗人大作家来,比如江西庐山,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岳飞,先后来过,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得庐山更加吸引游客。
还有很多名人故居,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也能吸引游客来游览。像山东曲阜的孔庙,风景如画,许多文人墨客来作诗歌颂过。
中国古代的十大大煞风景指的是什么?
李商隐曾列举十二大煞风景事:
松下喝道 看花泪下
苔上铺席 斫却垂杨
花下晒裩 游春重载
石笋系马 月下把火,
步行将军, 背山起楼,
果园种菜, 花架下养鸡鸭。
大煞风景 [dà shā fēng jǐng]
[释义] 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煞[shā](一声)
1.(动)结束;收束。
2.(动)勒紧。
3.(动)同“杀”
煞[shà](四声)
1.(名)迷信的人指凶神:凶神恶~。
2.(副)极、很:~费苦心。
【煞气】shà qì ①(名)凶恶的神色。②(名)迷信的人指邪气。
中国古代教派中国古代有哪些教派?
有一种邪教叫做竹山教,主要在如今的湖南一带,道内的人擅长使用五鬼搬运之术窃取他人财物.但是因为使用邪术,所以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都要把头伸到马桶里,用排泄物捂在脑门上,防范雷击.
还有正一教,属于江西龙虎山符箓宗管辖,其前身就是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属于天师嫡系.茅山道也属于符箓宗管辖.
中国古代窗户中国古代窗户叫什么?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观,好似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让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我们就会发现窗子不仅是画,也是诗。比如在古典名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窗子绝不是为了透光和通风。一个好的窗子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时,首先感受到的应当是一幅优美的诗文图画,真让人难已忘怀。
歌词风景不错,风景不错,眼下风景只是不错?
你看看是不是这首歌?
《解夏》
华少翌
零乱的舞步 中回忆的毒 不夜城里假装盲目读心之术
车窗凝结的雾 勾引欲望温度 你的真心遗失半路
谁都值得倾慕 反正天生孤独 一场圆舞缠绵过后眼泪凝固
伤心也会祝福 相遇值得庆祝 遗忘不算辜负
半支烟轻轻抖落 手背的凉薄 当往事呼啸而过 我已懂了
我的心慢慢退缩 黑暗的漩涡 像碰不碎的泡沫 越夜越快乐 说声再见再没见过
低笑高唱寻找解脱 牵手生命线就交错 谢谢情歌的折磨 享受夜的沉默
背叛了虚伪的承诺 只等待你一个过客 风景不错时光穿梭
你留在哪片云朵 守护我生命的寂寞 去年的烟花都从指缝 渐渐地滑落
一个人爱上了执著 两个人就怀念夜色 值不值得飞蛾扑火
如果怕别人的背影繁华的陷阱 刻骨铭心也不一定是爱情 每一段消失的记忆来不及珍惜
炎夏过去留在原地 无解一季(迎风在笑你的遗弃 无声哭泣/迎风在哭你的遗弃 无解的迷题)
这一双暖暖的手 指尖的游动 午夜梦回的霓虹 忽然醒了
慢慢的不再记得 难忘是什么 我已经不欠你的 还在我的心里住着 别来诱惑
越夜越快乐 说声再见再没见过
景色风景风景如画造句?
1, 我的家乡风景如画。树木苍翠,鲜花盛开,人们自由自在地休憩、游戏;开车行驶在滨河大道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在你的眼前铺开,真的是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我爱你我的家乡!!
2, 九仙山一年四季景色怡人,风景如画。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层林尽染;夏天,龙潭大峡谷里流水潺潺,瀑布飞溅;秋天,九仙山色彩斑斓,魅力无比;冬天,大雪纷飞,美丽的九仙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3, 我的家乡除了风景如画、环境优美外,神秘的三星堆、古老的庞统祠、文化悠久的孔庙、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故里、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石刻艺术墙等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很多中外游客来德阳观光、游览。
4,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
5, 风景如画的漓江,吸引了中外游客。
江边风景治愈系风景文案?
1、站在江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仿佛心中的烦恼被微风一扫而空,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治愈力量。
2、江边的日出和日落,像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将一切疲惫和阴霾都消散在清风明月之中,让人心旷神怡。
3、在江边漫步,可以看到水鸟在江面上翩翩起舞,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仿佛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和束缚,感受到的是无限的美好和宁静。
4、江边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中国古代铃铛?
在古代,铃铛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就是风铃,风铃可以在清风徐来的瞬间发出极为悦耳的声音,是民间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品,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且极富浪漫气息。
护花铃则是一种系在花枝上面的小金铃,之所以会有人将其系在花枝上,主要是为了防止鸟类等毁坏花草。
而悬挂于宗教建筑屋檐上面的惊鸟铃也具有较为类似的功能,它可以在起风时发出响声进而有效防止鸟类接近,进而有效防止鸟类啄咬建筑物的装饰,或者在其上面排泄。
马铃铛是一种被悬挂于骡、马等动物的脖颈上的铃铛。其实,在战场上面的战马开始是并不悬挂此铃铛的,而后来,一些用于驿卒送信过程当中乘坐的马匹则会悬挂此类铃铛,主要是为了令周边行人自动退让。此外,铜铃也是古代铃铛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用作乐器使用。
中国古代气候?
一,冰川纪和人类活动
冰期也就是冰川时期,是地球表面覆盖大规模的冰川的地质时期。在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被称为“间冰期”。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冰期,其中和最后一次是第四纪冰期。这次冰期时期,人类也处于进化、迁徙的阶段。因此,第四纪冰川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次冰期发生于250万年前,正是“人猿相揖别”的关键时期。250万年前,东非的气候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第四纪冰期从北半球袭来,使得东非高原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原来的稀树草原逐渐退化为了灌木草原。森林的大量消失使得古猿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他们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石器、木头等原始工具,逐渐成为了最早的人类——能人。大约在200万年前,能人又进化为了直立人。
在冰期时期,原本迁徙到了亚欧大陆的猿类出现了大量的灭绝事件。在间冰期,在非洲新进化而出的直立人就开始不断走出非洲。东亚地区进入第四纪冰川的时间要大大晚于欧洲、北美等地。根据李四光的分期,中国大约在150万年前进入第四纪冰川的鄱阳亚冰期。那么在150万年前之前的间冰期,中国的气候还是十分温暖的,因此从非洲走出的直立人能够在中国大陆生存。距今220万—259万年前的安徽人字洞遗址是目前发现亚洲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是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址;此外中国发现早期直立人遗址还有180万年前的山西西侯度遗址,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等。
此后,中国大陆上经历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冰期时期,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度左右;在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是间冰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0—15度。在冰期,原来生活在北方的动物群会出现大规模的灭绝,而古人类也会因为食物危机而出现危机。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植被生长,动物繁衍,人类活动又频繁起来。在中国发现的许多人类遗址都处于间冰期,如蓝田人生活在65万到53万年前,是大姑亚冰期和庐山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十分温暖,这里发现了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化石遗址。北京人生活的时间也属于这个范围。
冰期时期的中国气温
32万年年前到20万年前,是中国庐山亚冰期时期。由于气温下降,使得直立人走向了灭绝,或者进化为了早期智人。在20万年前到11万年前,气候又温暖起来,中国大陆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十分丰富,著名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其中东北发现的距今10万年前的鸽子洞遗址是中国最晚的早期智人遗址。此后由于进入了大理亚冰期,使得气温下降,使得早期智人走向了灭亡。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之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早期智人都走向了灭亡。而现代人类的祖先是距今2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成的晚期智人,他们在骨骼上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大约在10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约在5万年前到达了中国。晚期智人更能适应寒冷的气候,因此能够在亚欧大陆取代危机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国,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丽江人,此后有河套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发现于广西、云南一带,因为这里气候温暖,同时也是晚期智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晚期智人在东亚的迁徙
二,冰后期与大洪水
在亚欧大陆的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如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里面记载“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在中国,最早关于洪水的传说就是“女娲补天”,《淮南子》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实际上,人类有共同的洪水记忆是有原因的。大约在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开始结束,亚欧大陆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在中国,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地区的冰川消融冰川融水大量汇入了江河发源地,导致大洪水连绵不绝。另外冰后期的降雨量也是大洪水的一大原因。根据《中国历史地理》的资料,7500年前到5000年前,平均气候比现在高2-7度,降雨量多500毫米,当时的华北地区也属于亚热带。第四纪冰川融化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洪水的持续时间也是非常漫长的。一直到4000年前,洪水依然没有停止。
对于古人类来说,大洪水就是一场大灾难。不过在客观上,洪水过后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主要的文明都出现于温带地区,而中国同样如此。在寒带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物种类单一,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料,难以产生文明。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生物多样,但是却助长了人类的惰性,使得人类社会停滞不前。只有在温带地区,气候适中,雨水充足,土壤疏松肥沃,能够刺激人类不断开拓进取。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出现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土壤较为肥沃,气候比较湿润,但又并非泥沼,因此能够产生了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
三,气候波动和王朝盛衰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地球的气温依然处于不断的波动状态下。从1万年前到夏商时期,中国的气候基本是暖湿为主。到了西周时期,气候开始进入了寒冷期。此后中国的气候就是温暖—寒冷交替出现。在气候温暖的时期,农耕区面积北移,有利于农耕游牧过渡地带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东等地的开发。同时温暖的气候也能够为中原王朝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朝的强盛。而在寒冷期,游牧区的面积扩大,农耕区萎缩,使得游牧民族更加强盛。一般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南下都发生于寒冷期。
西周是第一个寒冷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孝王时期,汉江曾经发生过冰冻的现象。竺可桢通过《豳风》中出现的植物证实当时关中的气候较冷。在西周晚期,发生了犬戎入侵的历史事件。到春秋初期,北狄、西戎等入侵中原和关中,华夏文明面临危机。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气候又开始转暖,当时的竹子、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可以在北方大面积生长。温暖的气候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秦、西汉都定都于关中。同时,河套、河西、辽东、西域等地也十分适合农耕经济发展,这给汉朝的扩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东汉到南北朝,经历了600年的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北方的物候要比现在推迟10天到15天左右。在这个时期,农耕区域又出现了收缩,游牧区域开始扩大。如河套地区已经被游牧民族控制。大量的游牧民族还涌入了中原,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从唐朝又是一个温暖时期。唐朝时期,水稻的种植能够北移到河套地区,关中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亚热带作物,而四川盆地则出现了热带的荔枝等水果。温暖的气候不仅使得唐宋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加速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如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能够得以迅速发展,这是吐蕃王朝兴盛的基础。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能够进行农业生产,这也是渤海国立国的基础。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的气候总体偏冷。从880年到1230年是一个从温暖到寒冷期的过渡时期,之后气候就急转直下。由于气候变得较为寒冷和干燥,使得农业区又一次萎缩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平,粮食无法自足,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向东转移。因此,长安此后就不适合作为首都了。气候寒冷加速了人口的南迁,也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到了南宋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
宋朝之后的严寒也造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频率加大了。在两宋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不太适合农业生产,辽金都选择不断南下。1230年之后,气候变得更加寒冷。此时,蒙古兴起,最终统一了东亚大陆。不过在元朝统一后,曾经出现了短暂的温暖期,这也是元朝兴盛的一个原因。明清时期,气候又十分严寒,称为“小冰期”。该时期,黑龙江、西域、河套都不太适合农业生产,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沙漠化现象,使得明朝的势力难以在这些地区立足。由于东北气候严寒,使得黑龙江流域不在能够向渤海国那时候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几乎回到了渔猎状态。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总体上处于不断南迁的状态,如蒙古族盘踞在辽西、河套,满清入关等。这次小冰期气候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因此现在我们处于历史上比较寒冷的时期。
中国古代帽子?
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对上古时期衣帽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描述了原始人把兽皮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这大概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帽子”。
原始人头饰简笔画
而“帽子”自产生之时,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就产生了极为重要的装饰作用,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原始人将羽毛插在自己的“皮帽”上,从而使其变得更为美观。
之后,随着华夏始祖黄帝建立文明开始,服饰也逐渐被发明,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而基于麻和丝布而制作的“帽子”也最早出现在那个时期,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