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的展品中,有一幅《清明上河图》经常引起人们的惊叹。它的作者是张择端,是北宋未期画院的画家。他不仅擅长“界画”,如宫室城郭桥梁都画得很好,而且社会风俗画也是一流的。当时的画院是“御办”的,画家奉命作画,一般以翎毛花卉、山水宫室为主,内容比较狭窄,和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思想的影响,画院中一部分被列为“杂流”的画家,打破传统,创作一批以描写普通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的风俗画。这种新的绘画样式在开拓题材、反映现实及艺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清明上河图》就是这类社会风俗画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6厘米。通过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热闹景象。它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示出来。
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及驴、马、牛、骆驼等人物、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飲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图中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河港池沼,船只来往;还有官府第宅,茅篷村舍。在艺木处理,无论对人物的选型,街巷、车辆、楼屋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清明上河图》在当时及其以后都有很大影响,并搏得了各阶层观者的喜爱。宋代以后,出现了不少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