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
首先,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其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决定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必须实行全行业管理。
其次,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本身就是由旅行社业、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和交通客运业等众多的以盈利为目的并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构成的。因此,经济性是旅游业最根本的属性,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实质。
第三,旅游业具有服务性,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劳务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而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过程就是服务
第四,旅游业具有依赖性。其表现: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在于这些旅游资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游者进的来、散的开、出的去,在于旅游客源的人们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三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以依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调发展;四是表现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种因素。我们了解旅游业的依赖性特点,要明确它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视为唯一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旅游业具有带动性。方能带动其他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全体的发展。所以是一业兴、百业兴。
第六,旅游业具有外向型。现代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游业具有季节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季节性同该国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决定的。但是,游览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受季节的限制。
2. 你认为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还是经济性?为什么?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文化旅游,是出现较早,最近几年才逐渐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的是魏小安的《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但是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是提到“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综合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目前对于“文化旅游”概念存在以下几种理解:
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
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
3、文化旅游相当于民俗旅游。
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
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
6、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7、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8、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3. 旅游业在性质上是一个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4. 旅游业的根本属性是
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牧场或争夺地盘的大范围移动,算是旅游吗?这是基于生活、生存背景下的时空转换,当然不属于旅游。
什么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旅游者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在古代,由于交通、经济、视野等局限,旅游只是少数人、小范围的行为方式。
现代旅游活动包含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大要素。其中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旅游业是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媒介。这种结构确定了旅游必然是一个社会化的属性。
对游客来说,要出去旅游必须要能掌控相应的自由时间,完成出行的经济条件,以及出行的想法,假日旅游黄金周、暑期亲子游的旺盛市场,主要就是因为出现了短期可以不用工作学习的自由时间而形成的。
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是非常多元的社会文化载体。只要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它旅游目的的一切的自然或人文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说是旅游资源。比如说传统山水、热带海岛、文化古迹、主题游乐、现代都市、美丽乡村等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也呈现越来越丰富、小众的趋势,更多的人造主题公园景点成为游客的新宠。
而作为沟通媒介的旅游业,则是专门为旅游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交通、酒店、餐饮、演艺、导游、购物、摄影、游乐设备各个方面,可不仅仅包括旅行社,还包括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行业,像乡村旅游中的土特产也是属于旅游商品的范畴。
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游客了解感受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历史风物,成为人们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丰富社会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旅游的方式和目的地也更加丰富,研学游、情侣游、企业团建游、避暑避寒游、亲子度假游、自驾游、背包游、养生游、探险游、邮轮游等等。
旅游作为一种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已经是现代人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旅游是一定的社会文化产物。
5. 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产业
经济性:生态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经济性质的服务业,经济性是其根本性质; 文化性:生态旅游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性是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性质; 生态性:生态学思想应该成为生态旅游业运作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生态性是生态旅游业的关键性质。
6. 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旅游业是产业链的一种。
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内旅游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未来仍将保持较长时间段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
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中国旅游产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同时,中国旅游基础设施接近成为全球领先者。以汽车保有量及国家高铁建设发展为例,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汽车保有量,以及里程最多、速度最快的高铁设施,这些都将为国人的旅行提供优于其他国家的出行条件。
因此,旅游产业仍是最有前景的行业,中国旅游业未来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将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
2、旅游消费分层逐步显现,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不断加深。受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和收入提高推动,伴随85、90后等年轻游客群体逐渐成长,大众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旅游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分层加速。
同时,旅游消费大众化与结构分化并存特征更加明显,小众市场不断涌现,但休闲与观光需求将长期并存。从大众市场看,旅游人数和消费持续多年稳定增长。同时中产阶层的游客正在增多,而且他们越来越愿意选择自由行。
同时,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户外探险、博物旅行、极地旅游、婚尚旅游、体育旅游、电竞旅游、研学旅行、毕业旅行、影视旅游、定制旅游等小众旅游市场遍地开花,长尾效应逐渐明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百姓旅游消费明显升级,游客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在吃住行游等方面更追求品质与个性化,平台上私家团、定制游、当地向导等升级型新产品成为“网红”。
随着中产阶层对高品质、个性化旅游需求的提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越来越低,更愿意花更多钱消费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好品质高的好产品以后会脱颖而出。
现在欧洲、美国都已经出现这样的趋势,我国也正在朝这个趋势发展。
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在线旅游将逐渐兴起。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产品的兴起。
近年来在线旅游移动端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凭借更加便捷、更加个性的用户体验,在线旅游的高速增长也将成为推动中国旅游市场长期繁荣的新“助推器”。
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在线化率仅为10.6%;到2017年在线化率已增长至31.5%,增幅高达20.9个百分点。
2018年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再次提升至36.9%,创下历史新高,且未来也有逐步提升的趋势。
我们预计未来3-5年,在线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或保持10%-20%的高增长,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位数增速。
4、文旅融合将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文旅部成立后,国家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将进一步明晰。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工作,成为亮点频频的各项业务工作中的突出亮点。接下来,文旅部将会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工作。
文旅融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文旅融合将引领旅游产业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