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1)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2)西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湟水和青海湖。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0℃,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约低20℃
(1)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表现在纬度位置相似
(2)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对青藏地区的气温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令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青藏地区的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每年的4-9月为雨季,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青藏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并顺着横断山区的峡谷北上.
(4)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寒牧区,主要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牲畜。青藏地区虽然海拔高,气温较低,但是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耐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作物的生长,并且单位面积产量高。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主要的农业区.
(5)青藏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之称;青藏地区位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
(6)青藏地区独特的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导致青藏地区交通十分不便。
1.以拉萨为中心的主要公路线: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
2. 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3.青藏地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和航空
4.青藏地区主要的城市:拉萨、格尔木、西宁。
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由于空气稀薄,气温低。有“日光城”之称——拉萨市。
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的青藏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区位是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区位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不利区位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 青藏高原环境特点
青藏高原是世界乌脊,这同时也是一块对于人类而言艰难的土地.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以牧区,林区,高山为主,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长年气候温差大,早晚凉,由于海拔较高,常伴有低气压,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包含了大量的高山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生物和生态资源丰富,建立了原生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3. 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青藏高原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为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河(又称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布拉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足10℃(5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随著工业发展,新的工业城市如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等不断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青藏铁路也通车。民航班机通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地区、昌都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含中国以外部分)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4. 青藏地区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地区,由于有这些高大山脉把青藏地区与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隔开,交流少,导致人文地理特点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拔高、山地垂直分异特征明显,高原山地气候、高寒、位于亚欧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等等)也与南方、北方、西北地区截然不同,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5. 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青藏高原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生长着一些独特动植物,动物有牦牛、藏羚羊等;植物有可以适应高原环境的青稞,由于青稞的特殊品质,所以成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的主要粮食。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部分地区,东北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 、新疆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6.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隆起。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极高山,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高原主要山脉,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东西向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
高原地貌的内外引力种类多样,形成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高原地势变化较大,主要有两大地貌组合:高原由地区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对起伏和缓山地、宽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广布,冰缘地貌发育,内外水系密布。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7. 青藏高原的人文环境特点
西藏自然地理特征: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很高,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比较温暖。西藏太阳辐射比较强,地表面有大面积冰川,草地,东南部由森林分布。西藏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稀疏,是藏族人口集中分布区,信仰佛教,发展高寒畜牲业和河谷农业,工业发展比较缓慢,以公路交通为主,铁路交通和航空运输发展比较快。
8.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卫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成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俱。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低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妯现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建筑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9. 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青藏高寒区气候:气候寒冷,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青藏高寒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寒区海拔较高,有地球的第三级和世界屋脊之称,本区高原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别极大,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十分普遍。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之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气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青藏高寒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居民稀少,经济尚不发达,所以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自然状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宝贵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