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河旅游资源最常见的类型
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不少湿地公园里的动物模型都是用软木雕刻成的这样做既减少了制作费用,又不会伤害动物公园还出售软木,供游客亲手制作小动物模型;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北海道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湿地风景区还应成为良好的科研基地日本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那只小鸟正在睡觉呢作为回报,公园也会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游客近距离接触湿地动植物.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市有一个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小游客们可以亲自用小网兜等工具捕捞鱼虾和昆虫,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日本琵琶湖湿地公园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伸手到水池里摸一摸鱼,捏一捏海参,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在韩国安山市的湿地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己踩水车扬水,将水引入晒池晒盐,晒好的盐学生们可以自己带走在学校附近的滩涂,工作人员还种上各种湿地常见的植物,让学生们辨识
区域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他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都要从南半球的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西兰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这趟迁徙才能顺利完成.
为此,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供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美国还为一些鸟
2. 江河的旅游价值
第一,水是生命之源,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用水,工业、农业用水.第二,河流有运输功能,沟通各地.第三,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可以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好.第四,河流湖泊中有众多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第五,具有旅游价值,观赏文化价值
3. 我国著名的江河景观有哪些
第一名:青海青海湖|最佳季节:5-8月
青海湖位于青海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之中,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它的藏语名自为“措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海。
著名景点有二郎剑,鸟岛,沙岛、仙女弯、日月山等,如果想到鸟岛看鸟的话,每年5月份最佳 ,想要来看油菜花海的话,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最佳。青海湖昼夜温差大,紫外线非常强烈,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第二名:新疆喀纳斯湖|最佳季节:一年四季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美丽而神秘的湖",现在的喀纳斯湖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堪称“中国最美湖泊”,这里风景美不胜收,有着“人间仙境、神的花园”的美誉。
喀纳斯湖景区是由高山、森林、湖泊、河流、草原等壮美的自然景观组成,著名景点有驼颈湾、变色湖、卧龙湾、观鱼台等。喀纳斯湖景区一年四季风光各有特色,都值得一去。
第三名:西藏纳木错湖|最佳季节:6—9月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部,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纳木错”是藏语,意思是“天湖”。作为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纳木措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6到9月虽然是游览纳木错的最佳季节,但是这个时候雨水比较多,路况不是很好。另外如果要转湖的话要依据个人能力而定,转湖一圈的话大概在三百公里左右,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要注意高原反应,已经紫外线辐射。
第四名:长白山天池|最佳季节:8月
长白山天池位于吉林白山市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火山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在长白山天池是中朝两国的界湖。8月份是一年的最佳季节,其他很多时候都是处于一片白茫茫的状态。
长白山天池的景点主要有补天石堆、乘槎河、牛郎渡、长白飞瀑等。天池是由火山口积水形成湖泊,夏天池中的水要比天还要蓝;冬天冻的冰面像雪一样的白。
第五名:查干湖|最佳季节:12-1月
查干湖位于位于吉林松原市,是吉林省最大的自然湖泊,蒙古语叫做"查干淖尔",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泊。
查干湖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一直到现在还依旧保留着原始的捕鱼方式,每年冬天都会进行冬捕。
第六名:杭州西湖|最佳季节:一年四季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面环山,湖水被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分割为了若干个水面。
西湖有一百多处景点,包括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九里云松、十里荷花景观等等、好友
4. 江河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论述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有利影响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以黄果树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江河风景旅游资源、以四川卧龙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特种工艺旅游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5. 江河型风景区有哪些
实拍黄河风景区(下):极目阁上望黄河,景色太美了
6. 江河旅游资源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
以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三大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即社会资源。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矿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气温、日照、雨星等。7. 河流旅游资源有哪些
回答: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全长6437公里,汇合1000多条支流,浩浩荡荡。流域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约占南美大陆面积的40%。河的中下游河床很宽,一般4~6公里,汛期下游达25~80公里,河口地区可达200公里,呈现一片汪洋,淡水冲人大海达150公里。中下游水深一般在60米以上,有些地方深达240米。
1500年,欧洲探险家威·宾逊沿巴西海岸北上时,曾把亚马逊河人海口误认为“淡水海”,而巴西人贝0称亚马逊河为“河海”。每年,3800多立方公里的河水从亚马逊河注入大西洋,占世界所有河流水量总和的1/9。
它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仅巴西境内即可发电约1亿千瓦。整个亚马逊河水系航运条件很好;包括支流在内3.5万公里河道可以通航,3000吨海轮沿干流可上溯600多公里,直抵秘鲁的伊基托斯。
从空中鸟瞰,亚马逊河流域淹没在郁郁葱葱的林海中。把这里叫做“林海”,一点也不过分,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面积确是远远超过地球上最大的海——珊瑚海。1/5的森林资源、8亿多立方米木材,就蕴藏在这莽莽林海中,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到处出没和繁衍。由亚马逊河冲积而成的亚马逊大平原,土地肥沃。这里高温多雨,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这儿农产丰富,尤以盛产稻米、甘蔗、甘薯、玉米、烟草、香料、咖啡、可可、香蕉、柑桔等著名。亚马逊河是淡水鱼类的乐园。在那滔滔流水中,有2000多种鱼。它是世界上拥有鱼类最多的一条河,其中不少是亚马逊河特有甲鱼种,如2米多长、300公斤重的比拉库鲁鱼,带有发电器官的电鳗和电鲶等等。
8. 长江流域主要的旅游资源有哪些类型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从长江干流总剖面图看出,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特别是从源头到宜宾.自四川省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长江进入四川盆地,沿途接纳了众多支流,江面展宽,流量大增,四季都能通航. 故答案为:上;宜宾.
9. 江河旅游资源最常见的类型为
对海岸线的分类体系进行梳理,目的是为海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分类
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二、根据海岸线使用用途分类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拓展,海岸线使用强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海岸线使用用途类型也日益多样。根据海岸线毗邻海域、陆域的使用功能用途,可将海岸线划分为渔业海岸线、港口码头海岸线、临海工业海岸线、旅游娱乐海岸线、矿产能源海岸线、城镇海岸线、保护海岸线、特殊用途海岸线、未利用海岸线9 类。
1. 渔业海岸线
渔业海岸线指用于渔业生产和重要渔业品种保护的海岸线,包括用于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养殖、增殖、捕捞生产,以及重要渔业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功能用途的海岸线。渔业海岸线是我国目前功能用途最广的一类海岸线,在辽东湾、莱州湾、江苏沿海、北部湾等区域广泛分布。
2. 港口码头海岸线
港口码头海岸线指用于港口码头建设的海岸线,包括用于码头、防波堤、港池、航道、仓储区等建设功能用途的海岸线。我国港口码头海岸线主要分布于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北仑港等沿海港口区域。
3. 临海工业海岸线
临海工业海岸线指用于建设用填海和围海(港口建设除外)发展临海工业的海岸线。临海工业海岸线是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海岸线。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营口鲅鱼圈鞍山钢铁工业园区、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毗邻的海岸线都属于临海工业海岸线。
4. 旅游娱乐海岸线
旅游娱乐海岸线指用于各类旅游、娱乐、休闲活动的海岸线,包括被各类风景旅游区、海水浴场、海上游乐场、海上运动场及辅助设施等开发功能用途占用的海岸线。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优质沙滩、礁石海岸景观、生物海岸景观等海岸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用于旅游娱乐功能的海岸线规模日趋增大。典型的旅游娱乐海岸线有海南三亚海岸线、河北北戴河海岸线等。
5. 矿产能源海岸线
矿产能源海岸线指用于油气开采、盐业生产、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矿产能源开发的海岸线,包括用于盐田、盐田取排水口、油气开采、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等功能用途的海岸线。矿产能源海岸线中用于盐业生产的盐田岸线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海岸线,在河北唐山、辽宁营口、莱州湾等盐田广泛分布的区域最为常见。
6. 城镇海岸线
城镇海岸线指用于城市、城镇、滨海新区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居民亲海、赶海等功能用途的海岸线。城镇海岸线以前主要分布在大连、青岛、厦门、海口等滨海城市,现在随着越来越多滨海新区的建设,城镇海岸线的分布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7. 保护海岸线
保护海岸线指位于各类海岸保护区内的海岸线及其各类需要保护的海岸线,包括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内的海岸线,地方(省、市、县)各类保护区范围内的海岸线,以及具有特别的自然、历史文化、开发利用价值,需要保护的海岸线,如贝壳堤海岸线、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等。
8. 特殊用途海岸线
特殊用途海岸线指用于其他特殊功能用途的海岸线,包括用于防护海洋灾害功能的防护海岸线、用于科研教育功能用途的科教海岸线、用于军事用途的军事海岸线等。
9. 未利用海岸线
未利用海岸线指当前还没有开发利用的海岸线或具有其他开发利用价值,预留保留用于将来开发利用的海岸线。随着我国当前海岸线利用规模的不断加大,未利用海岸线日渐稀少,海岸线急需集约、节约利用。
10. 江河旅游资源最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景观、自然人文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是以自然本身的美吸引游客的资源。著名的腾冲火山群、黄河壶口瀑布、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分别对应着自然资源中的地质景观、景观组合、生物景观。
2.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是指人类文化遗存在环境景观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旅游资源。比如耶路撒冷是宗教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遗迹,最后一个也是人文旅游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特别常见,即风俗旅游资源,体现在各个地方;
3.自然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是指在景观区内,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辅相成,即合二为一。这种资源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人文特色,比如中国的泰山、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