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就是家乡人的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前者与风俗同,后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风俗。象广东人端午节划龙舟是风俗,而广东人把“我先走了。”说成“我走先。”那是习俗不是风俗。
家乡的风俗好词好句好段?
.散步在故乡的土路上,三面环山绕水,写满了诱惑,总有一种声音在悄悄的呼唤我的亲近。绿草氤氲,青山覆盖着茂密的树林。
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绵软筋糯的青冈县五常大米,甜润清香的饶河县椴树蜜,豆香醇厚的青冈县大豆油。不管离家多远,只要能吃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就是幸福。
故乡的味道,就是那袅袅的炊烟的味道。每当暮色向晚,那缕缕炊烟升腾在空中,弥漫在黄昏的街头,你深深地吸一口,眯起眼睛,你便会沉醉在这浓浓的乡情里。
你觉得你家乡里人们的什么习俗哪个方面最值得改?
我觉得我们家乡办丧亊的风俗需要改进。因为存在如下问题:
1、铺张浪费。在我们家乡,办丧亊铺张浪费非常严重。不讲有钱的大老板,只说一般家庭,一场丧事办完,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主要表现在“三多”: 一是鞭炮放得太多,几万元很普通的。二是香烟发得多,来吊孝的都是成包发香烟。三是餐桌上肉食太多,十大主菜除了大碗的猪肉、牛肉、鸡腿、猪肚等,几乎看不到蔬菜。
2、相互攀比。我们家乡攀比风盛行已久,昨天李四母亲逝世子女们办丧事花了20多万,燃放了3万多元烟花爆竹,餐桌上每个就餐者的红包是50元,还有毛巾之类。那么,今天张三父亲去世丧事一定要比李四家隆重,放烟花爆竹要超过3万,餐桌上每个就餐者的红包可能是100元,发的毛巾之类质量更好。这样才能赢得乡亲的称赞、好评。
3、活不孝,死花钱。奇怪的是,办丧事子女们全力以赴花钱,甚至借钱。可仔细观察有些子女对活着的父母并不怎么孝顺,甚至还有吝啬鬼。其实不难发现,为父母办丧事的“豪气”归根结底是为自己的脸上“贴金”。
4、唱戏、载歌载舞不合时宜。给父母办丧事期间,本来是子女最悲痛的时期,但为了“热闹”,花钱请“戏班子”,唱戏、载歌载舞,戏到浓时,穿着“孝衣”的孝子也喜笑颜开,乐在其中。哪里是办丧事的氛围?
所以,办丧事中的一些不良风俗急待改进。听说近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干预、纠正这些歪风。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