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11.3公里
起点:青州市火车站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10米,左转
2.行驶90米,右转
3.行驶110米,左转进入海岱北路
4.沿海岱北路行驶7.6公里,直行进入海岱中路
5.沿海岱中路行驶530米,右转进入尧王山东路
6.沿尧王山东路行驶460米,过右侧的永发日用百货约190米后,左转进入云门山北路
7.沿云门山北路行驶830米,直行进入云门山南路
8.沿云门山南路行驶600米,右转进入范公亭西路
9.沿范公亭西路行驶580米,调头进入范公亭西路
10.沿范公亭西路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青州古城
2. 青州云门山风景图片
下午17点30分。
云门山海拔421米,是山东省著名景点,地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南2.5公里。云门山一般在下午17点30分关门不在对外开放,因为云门山一般对外开放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到下午17点30分。节假日人会比较多。
云门山门票价格是每人60元,儿童半价是30元。
3. 青州云门山导览图
青州广福寺早八点开放晚八点关门。
广福寺亦名岩势道场、胜福寺、兴福寺,又因坐落在劈山东麓,俗呼劈山寺。广福寺,建于北魏,重修于明朝,至今仍有诸多完善。它位于山东省青州城南十里云门山办事处后寺村西,由劈山、磨脐山、八仙台、钟鼓二山等众山环抱。
广福寺仍存有两处古塔林遗迹。东塔林位于寺院东北角的山坡上,今存石塔6座,塔基4处。西塔林今存石塔4座。
4. 青州云门山景区景点介绍
不免费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门票价格:
【平日】成人票(06:00-09:00入园)60元 预订价30元
【周末】成人票(06:00-09:00入园)60元 预订价60元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云门献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寿比南山”一词即源于此。“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当地流传着“寿比高山,人无寸高”之说。
5.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地图高清
可以,网上或现场购票都可以。
韶关云门山旅游度假区坐落于世界过山瑶之乡——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珠高速、乐广高速出口近在咫尺。
景区依托云门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发挥云门寺佛教文化胜地和“世界过山瑶之乡”的优势,突出体现“云门禅宗文化”及“过山瑶民俗风情文化”的特色主题,度假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89.3%,奇峰林立,古木参天、空气清新、山花烂漫,珍贵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全年林中溪水潺潺,目前景区开放的项目有自然风景区、云上飞瀑、观光电梯、玻璃桥、观光缆车、机动游乐园、百亩花海、萌宠乐园、孔雀乐园。
6.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地图全图
旺季40元/人,淡季30元/人。
云门山,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在山东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7.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攻略
青州一日游可以按如下安排:
1、云门山风景区:在青州市的南郊,是青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来了青州也不能不去感受一番,最好早上去,在山顶看日出,俯视青州,那个叫震撼。
2、天缘谷:作为国家4a景区,谷内儒释道三家汇聚,有一尊比南山大佛还要高14米的弥勒佛像。
3、黄花溪:有“北方九寨沟”之称,森林、交错的沟涧、熙熙攘攘的溪流、纯纯的自然空间,呼吸这里的空气,人都舒爽。
4、偶园商业街: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结合,冲击我们的视线,这里有丰富的小吃,我们可以一边看各种独特的历史建筑,又可以一边吃各种小吃,十分的舒服享受。
5、青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6、范公亭公园:离青州博物馆十分近,园内的景色别有一番特色。
8. 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地图位置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