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产业有哪些新的发展业态
01 、夜市
夜市在“夜经济”中的主角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是夜间高频消费场所以及游客、市民夜间出游的必选方案。如浙江杭州河坊街夜市、河南开封鼓楼广场、陕西西安风味小吃街都已是备受游客推崇的夜市品牌。
夜市是城市烟火味的集中代表,它代表的是“吃”“买”“逛”“玩”的多彩生活,是城市活力重要体现。利用夜市发展城市“夜经济”,政府扶持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夜经济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导,对业态、业户及经营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将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机结合。
02 、演艺
作为近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之一,演艺业已经成为留住游客、带动夜间消费的重要动力。白天看美景,夜间看演出,已成为不少游客的旅游方式之一。
因此旅游演艺要不断提质优化,成为当地拉动夜间经济,助热旅游消费的新动能。
03 、景区
景区要抓住游客的心,就要在时间停留度上下功夫,景区夜游自然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千篇一律的夜游对游客而言也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景区夜游要有地方特色,从当地风土人情、人文风貌等出发,打造充满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夜经济,避免同质化问题。
04 、节事
举办节庆和活动是历来是吸引人流、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夜间节事是文化新载体以及城市新名片,一场夜间主题节事活动,可以成为城市夜经济的爆点。
发展城市夜经济,需要积极打造一批品牌夜间节庆活动为夜间经济发展添砖加瓦。通过夜间节庆活动的展开,为城市构建差异化的吸引力,塑造区别于他地的特色夜经济。
05 、街区
街区是夜间高频消费区与网红打卡潜力地。在发展“夜经济”的大背景下,街区可以优先布局引进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多种新兴时尚业态,并举办趣味活动,形成城市夜经济的有力补充。
商业街区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将各样的业态有效组合,以出色的逛街场景和氛围,用心营造出一副“夜经济”消费图景。
06 、场馆
为发展夜经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开放了夜场,文化场馆成为城市夜生活新的风景线。当然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夜间开放多是集中在节日期间,夜间活动的内容如何跟文化场馆的文化相匹配,而不是简单的灯光秀、展示陈列等内容,是对这类场馆夜间开放更高层次的需求。
07 、古镇
古镇应该是夜经济最有特色、最有韵味的体现之地了,或是江南水镇,或是偏安一隅的民族古镇,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都可以从夜晚寻求突破。从赏夜色到夜生活,从夜赏古镇到与夜晚的古镇互动,这些都赋予夜经济新的内涵。
08 、乡村
发展乡村夜游,提高游客在乡村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释放夜间经济巨大的潜能。
乡村在发展“夜经济”中一定要有乡村味道,具备当地特色,有乡村的文化品位,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不要一味地模仿城市当中的夜生活项目,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夜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自有特色,结合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营造丰富的夜生活体验项目。
2. 旅游新业态包括哪些方面
1、新业态:旅游 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2、新业态:旅游 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3、新业态:旅游 农业现代化
加强规划引导,开展农业遗产普查与保护。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4、新业态:旅游 现代服务业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荣,旅游服务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5、新业态:旅游 文化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6、新业态:旅游 健康医疗
鼓励各地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一批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7、新业态:旅游 教育
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新业态:旅游 体育
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
9、新业态:旅游 商务会展
加快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
3. 旅游新业态以及发展方向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4. 旅游产业有哪些新的发展业态和特点
(1)组织形态的规模化,形成连锁型业态。主要表现中小型旅游企业的连锁化扩张;大型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超大型旅游集团(联合体)的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的出现。
(2)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形成专业型业态。主要表现在服务外包现象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专业服务公司的产生。
(3)资源整合的集约化,形成集约型业态。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发展。
(4)技术手段的信息化,形成虚拟性业态。主要表现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数字虚拟旅游的应用等。
(5)空间形态的集聚化,形成积聚型业态。不同的旅游组织如酒店(或景区、旅行社等)在区域的集聚会形成空间意义上的业态。
5. 新型旅游业态与传统旅游业态
新型消费业态的含义: 从消费学角度来讲,群众的消费发展可分为初级阶段、抑制阶段、发展阶段和高消费阶段。
在人均收入进入4000美元至2万美元之间时,群众的消费层次就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的消费特征日益突出,此时,新型消费业态便应运而生。 我国‘十二五’期间把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消费和生产并重。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群众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传统‘提袋式消费’的商业模式转向发展‘体验式消费’。 说白了,“新型消费业态”就是人类保暖之后的享乐消费。如果说之前的“提袋式消费”只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那么“新型消费业态”即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 “新型消费业态”具体是指“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体验式消费。
6. 旅游热点和旅游业新业态
全域旅游是一种提法,但不是一种新业态。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旅游要素的完备齐全。它要求处处可以,时时可以旅游。对旅游基础设施,吃住行游购娱要求提升,对智慧化大数据平台,旅游厕所建设都有要求,是旅游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的。它是旅游全要素的提升。
7. 旅游产品业态有哪些
新业态包括15项产业
1.融合化在线教育
允许购买并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
2.互联网医疗
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 ”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线上预约问诊和线上预约检验制度,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
3.线上办公
在部分行业领域形成对线下模式的常态化补充;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
4.数字化治理
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电路网等城市设施智慧化改造。
5.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
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为平台提供金融服务。
6.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
7.“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
8.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
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
9.培育新个体
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
10.微经济
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建立微经济等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
11.多点执业
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
12.共享生活
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
13.共享生产
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
14.生产资料共享
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盘活空余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闲置资源。
15.数据要素流通
依托国家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推动人口、交通、通信、卫生健康等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
8. 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有哪些新型旅游业态?
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就要求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新业态。建议重点围绕休闲度假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行和写生旅游等领域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
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应以打造邮轮游艇、自驾车房车营地、温泉滑雪、低空飞行、休闲垂钓等新业态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