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津冀旅游规划
2021京津冀文化休闲旅游年卡:石景山游乐园、中华文化园、北京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桃源仙谷旅游景点、天津盘山、北京世园公园、中央电视塔、清西陵、八达岭长城景区、野三坡白草畔、赵州桥、古北口古镇、广府古城墙、武家大院等旅游景点。
2. 京津冀旅游线路设计
2022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价格:
1、普通版价格:
原价99元/张,抢购价59.9元/张
2、精品卡价格:
原价168元/张,抢购价138元/张
2022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精品卡景点目录:
除包括普通卡的景区,还包括16家专属景区:慕田峪长城、亚瑟王国海洋乐园、杜莎夫人蜡像馆、亮马河游船、考拉大冒险、东湖港景区、雁栖湖、房山青龙湖、双龙峡景区、天津海洋馆游船、静园、中国马镇、童话草原、北戴河渔岛景区、南大港湿地公园、天路雪乡梦幻谷。
3. 京津冀文化旅游区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北京、天津是一级城市 ,其它大多是2级或3级城市。注: 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4.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
京津冀即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沧州、保定、秦皇岛、廊坊、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10地市。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天津被确定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2007年,出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形成以北京、天津和滨海新区为轴,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宁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大格局。 201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意见;9月10日,京津冀三省市司法行政厅(局)在北京市司法局签署“1 4”合作协议;12月8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交通运输部通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2017年12月28日起,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始实施。 2018年5月19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发行办公室宣布“雄安文旅”卡正式发行。
5. 京津冀旅游资源特色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三地尤其是河北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扮演着桥头堡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点和共赢点,又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富集。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该地区集中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总数的近1/5;拥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20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1/10,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三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近代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近代文化、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等都是发展环京津休闲产业的特色资源。
京津冀区域客源市场广阔。京津冀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有4亿人口,三地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京津冀gdp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10.9%。经济基础优势明显。2013年,京津冀旅游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6.6亿人次,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京津冀区域合作基础坚实。多年来,河北把实施“环京津战略”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与京津签署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天津等高铁沿线6省市联合发起成立“京港澳高铁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与京津等长城沿线8省市发起成立“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并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北方交易会等活动。三地初步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强了旅游监管合作,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三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形成,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难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域思想束缚、欠缺一体化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旅游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不够、整体形象品牌不鲜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产业链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共同努力推动实现协同发展。
一、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
协调联动的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三地旅游合作起步较早,进展很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全面统筹、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三地应主动作为,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京津冀政府间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及相关市县参加的定期旅游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与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重大问题。同时,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合作发展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与交流。
二、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三地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统一整合、规划对接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资源普查基础上,三地可共同编制《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资源特色,统筹策划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明确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多元化旅游板块,实现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尽快编制河北省对接京津市场的专项规划,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加速河北旅游发展。
三、建设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目前,三省市间和重点景区间道路建设均有滞后现象,断头路多,部分路段堵车严重、道路等级较低,不能适应快速、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需求,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应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着力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开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加开三地之间的旅游列车或增加旅游坐席。争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共同推动三地旅游集散中心等相互开行通往异地的旅游直通车,构建城市间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公交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形象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地应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广,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形成一体化宣传格局。河北将着力对节庆活动进行整合,与京津合作把张北草原音乐节、衡水湖马拉松等区域性节庆活动,打造成具备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京津冀旅游宣传营销平台,推动在三地媒体开设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专栏,在三地旅游网共设京津冀旅游板块,支持区域内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联合建立旅游营销合作联盟,鼓励在策划包装产品、省际联合推广、互送旅游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制定符合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咨询服务、标识标牌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自助旅游公共服务规范化、一体化。探索推出区域内旅游惠民便民政策,加快推进省际间旅游网络平台相互链接,开通远程网络化预售票系统,积极推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全面发行使用,推行统一旅游套票,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
对河北旅游来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一次重大的、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借势发展,力求更大作为。只要三地加大统筹整合、强化紧密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特别是河北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6. 京津冀旅游线路
2021年京津冀旅游年票也叫京津冀景区他是京津冀三地推出的景区一卡通,届时三地著名景点可以实现联合售票,统一折扣。近年来,京津冀旅游合作日趋紧密,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山地共接待国内游客7.23亿人次,占全国的20.03%,共接待入境游客856.57万人次,占全国的6.67%,国内旅游外汇收入81.3亿美元,占全国的14.29%。
7. 京津冀旅游推荐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 ,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
8. 京津冀旅游区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不含内蒙。这是因为:京津冀是指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这里就不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是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旅游,使用一卡互通互用。内蒙虽然地理位置有一部分与河北省相邻,但它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所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不包含内蒙。
9. 京津冀旅游业
2021年河北重大项目规划年前就已公布,一共682个省级重大项目,总投资11896.5亿元。
一、河北省发展现状
1、河北省的地理位置
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环抱首都北京,东与天津相连,并紧邻渤海,东南部与山东相邻,南部与河南相邻,西部与山西相邻,西北部、北部又与内蒙古交界,东北部还和辽宁接壤,总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7591.97万人。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山,北依燕山,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东部地带,东西向是连接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桥梁,南北向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中、华东地区的交通咽喉,省会石家庄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山也是北方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将属于保定、沧州的四县一市打造成北京副中心。
2、河北省gdp增长情况
2020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36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80.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597.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9.6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1:38.3:51.6,调整为10.7:37.6:51.7。
2020年全国31省市gdp排名中,河北省位列12位,总产值和gdp增速都超过了首都北京,是“3万亿”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当然,人均gdp和第一名的北京相比有差距,但是作为北京的发展摇篮,河北省的总体发展都不会太差。
3、河北11市发展状况
截至2020年6月,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共有49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91个县、6个自治县。
河北各市总人口都不少,gdp总量也都还有一定档次。但从人均gdp就可以看出,除了唐山之外,包括省会石家庄在内的所有城市人均都在1万美元以下,不到中国平均水平。廊坊虽然夹在京津之间,但人均gdp也只有9000多美元。
钢铁之城唐山目前是河北经济的领头羊,gdp超7000亿,总量和人均都居全省第一。省会石家庄总量近6000亿(含省直管县级市辛集),居第二。之后3000亿级别的城市有沧州、保定、邯郸、廊坊;2000亿级的有邢台;1000亿级的有秦皇岛、张家口、衡水、承德,这4个市的人口总量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少。
2017年,国家设立了“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对于其用意,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看法。值得指出的是,雄安新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属于保定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原本就是三个最普通的县,与河北乃至全国其他的县并无区别。在这三个普通的县布局“千年大计”,正是为了探索普通地区的新发展模式,为其他广大的县域提供样板。
从人均来看,河北省各市排名顺序为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沧州、承德、邯郸、张家口、保定、衡水、邢台。
河北作为一个常住人口7500万的人口大省,仅划分成11个地级市。不难看出,河北的整体发展程度,受到广大县域乡镇的显著影响。河北下辖有近100个县,各县分布着大量中小企业,许多县乃至乡镇的所谓特色产业,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大群同类型小工厂。有些地区的小工厂形成了集群效应,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升级,可以孵化出向中上层次发起冲击的新型企业,获得进一步利润。有些地区的小工厂则缺乏竞争力,还受到越来越严的环保压力,濒临淘汰。河北目前的经济状况,就在不断的此消彼长中运行。
二、2020年河北省重大项目完成情况
1、河北的基建发展
河北省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必经之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2020年,河北省货物运输总量24.8亿吨,比上年增长2.0%;货物周转量13735.5亿吨公里,增长1.2%。旅客运输总量1.8亿人,下降59.9%;旅客运输周转量603.6亿人公里,下降54.0%。机场旅客吞吐量1046.8万人,下降28.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2.0亿吨,增长3.6%;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46.8万标准箱,增长8.3%。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5万公里(包括村路),比上年增长4.0%。其中,新增高速公路33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0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7万公里(包括专用公路)。
铁路
河北省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高铁、京沪高铁、京包铁路、京通铁路、京哈铁路、石太铁路、石德铁路、朔黄铁路、大秦铁路等共28条主要干线铁路通过河北省,铁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中的首位。
公路
河北省境内有27条国家干线公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279公里,跃居全国第二位。
水运
河北省境内海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南向北,有黄骅港、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等较大出海口岸。秦皇岛港年吞吐能力2亿吨,是中国大陆第2大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已形成3亿吨吞吐能力,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航空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截至2019年9月,河北省境内有7个已通航的民航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通航,其位于北京市与廊坊市的交界处。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2018年迈入千万级机场行列,拥有2个航站楼、1个综合保税区、2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4家基地航空公司。
秦皇岛北戴河机场建设等级为4d级,跑道长度2600米,力争在2021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邯郸机场于2007年建成通航。唐山三女河机场于2010年7月13日通航,开通了20多条航线。2017年5月31日,承德普宁机场正式通航。张家口宁远机场位于张家口市中心城区东南9公里处,于2013年6月开航。
地铁
截至2021年4月,河北省开通地铁系统1个,为石家庄地铁,共有3条,包括1号线一二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一期和二期,里程总长76.5公里,共设车站60座。 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原则,22号线(平谷线)工程调整为东大桥至平谷,线路长度调整为78.6公里,研究采用双流市域d型车8辆编组,投资调整为639.3亿元,其中河北段长度22公里,河北段投资183.7亿元,项目建设工期4年。
2、2020年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2020年,河北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52亿元,三件大事取得标志性成果。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京雄城际和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
三件大事取得标志性成果: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形成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京雄城际和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北京援建“三校”主体完工,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iv类标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262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参与冰雪运动人次同比增长22%。
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重点河流74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全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6.64亿立方米,引江引黄水同比增长2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营造林882万亩。
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传统工业,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全省被动房累计开工4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国第一。持续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
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941个,新改扩建农村公路6500公里、公办幼儿园307所、中小学校舍48万平方米、社区养老设施457所,20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3、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大规模开发建设全面展开。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生态环保、产业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太行山高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承接京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71个,总投资11348亿元。扎扎实实推进冬奥会筹办,冬奥场馆和配套设施全部建成,赛会服务保障能力全方位提升,冰雪运动蓬勃发展。
超额完成“十三五”6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12.4万吨。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6%提高到6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628家增加到9400家、增长近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9万家增加到8.7万家,5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和等次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成功举办省旅发大会,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30%。
完成“双代”工程改造1125万户,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74微克/立方米降至44.8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优良断面比例提高28.4个百分点。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3.5亿立方米,新增国土绿化面积39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提高到35%,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实施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421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59.9%和104.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1073个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搬迁整治。
三、2021年河北省682个重大项目名单公布
为充分发挥省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动省重大项目建设升级加力,日前,河北省发改委日前印发《河北省2021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河北省今年共安排省重点项目682项,总投资11886.5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810.6亿元。
河北省重点项目包括新开工项目252项、续建项目318项、建成投产项目112项,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及应用、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多个领域。
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一批高质量、动力源项目。省重点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279项,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共126项。河北省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将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0. 京津冀发展规划
中国有三大经济带,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及两部地带。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可以充分发挥各 经济地带带优势,进行科学地域分工,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的生产布局的有机联系,求得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各地明确各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技术特点,便于国家对各地经济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可以推动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地区分工合作、联系,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各地共同繁荣。
东部沿海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技术条件较好,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本带经济发展主要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限制耗能高、用料多、运量大、“三废”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逐步把一般产品转移到能源、原材料资源充裕的地区生产。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培养和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促进和帮助中部和西部地带的发展。
中部地带 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本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之间。因此,本带最大的特点是过渡型的经济带。从总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带基础好,但不如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资源比较丰富,煤、石油、铜、铝、铅、锌、钨、锑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很多工业部门,特别是原材料生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强,历史开发比较早,传递信息比较快。本带经济发展主要是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建设,发挥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有计划地接收从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消耗能源、原材料多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扶持地方采矿业发展,加强自西向东的运输通道建设,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
西部地带 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9个省、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的西部,深入内陆,地势较高,地域辽阔,人口较少。从总的方面看,自然资源最丰富,而经济基础、科技力量、交通运输等条件都不如东部和中部地带。本带经济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林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草原、牧区建设,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大力抓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地方民用航空事业。加强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在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带的合作与联合,加强西部地带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交流。加快陆地边境口岸建设,积极发展边境与对外贸易。国家对西部地带继续实行“六五”计划时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各项基础设施,为今后大规模经济建设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