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为土家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的土家风俗习惯保留了下来。
1、土家族的婚礼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结婚的前三天,新郎倌要给新姑娘送去梳头礼,礼物主要是梳子、篦子、发套、簪子管簪、首饰、丝帕子等。新娘收下梳头礼的第二天,就要请当地稍有名气的扯脸师扯脸、梳头。扯脸师用两根缝制衣服的棉线交叉在一起,运用双手的拉力和棉线的闭合力,慢慢将新姑娘脸部的汗毛拔下,这不仅是修饰面部,也意味着新姑娘自此不再是毛丫头。扯完脸后就是洗头、梳头,梳头时要将新娘的披发或辫子打开收拢,然后在后脑勺上缠绕盘成圆形,再套上发套,别上簪子管簪,叫粑粑髻。梳头就绪,新姑娘正式结束了毛头姑娘的生活,同时也为迎接新郎过大礼作准备。
正期的头天傍晚 (土家人把婚期分为传客、正期、支客三个时段),男方将事先准备好的衣物、猪肉、烟酒、大米、面条、糖果点心等礼品,用皮篓或者专用的木制格式礼盒装好,再由帮忙的人、娶亲的人和鼓乐师,当然少不了媒人和总管,一行浩浩荡荡,在鼓锣和唢呐声中,送到新姑娘家中。此时虽已夜幕降临,但新姑娘家中早已灯火通明,有坐堂锣鼓和坐堂唢呐及众亲友迎候,此时双方锣鼓唢呐、鞭炮齐鸣,成了欢乐的海洋。
锣鼓鞭炮声过后,开始开盒过礼。过礼由新郎倌家的总管向新姑娘家的总管办交接。交接之前,新姑娘家的总管代表新姑娘家致欢迎词,然后,男方的总管开始将皮篓里的礼品一件件拿出来,依次摆放在新娘家事先搭好的香桌上,并一边打开礼盒一边高声祝福:“一架盒儿四四方,张郎修起鲁班装,两边镶起云阳板,百般礼物在中央。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三开荣华富贵,四开金银满堂,开盒礼毕百般大吉,开盒一箱大吉大昌。”过礼在一派热闹和祝福声中结束。
2、“跳丧”与“哭嫁”
“跳丧”与“哭嫁”是极富当地土家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它与汉族地区传统的“红白”事的习俗不同。“撒尔嗬”:聚居在清江流域的土家人,至今仍盛行以欢乐的歌舞来吊唁逝世的老人的传统习俗,当地土家人叫它“撒尔嗬”。“撒尔嗬”即“跳丧”, 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在鄂西民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
恩施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现在表演流行的有“燕儿含泥”、“凤凰扇翅”、“幺姑姐筛锣”、“牛擦痒”、“怀胎歌”、“香袋歌”等近20 个品种。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
“哭嫁”: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哭嫁”作为土家族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一已经非常少见了。
但“跳丧”在恩施州的农村还是经常可以见到的,根据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同,跳丧的规模与形式也是有区别的。现在还有专业从事跳丧职业的人。特别是当跳丧的师傅去世时,他的学徒会为他举行盛大的跳丧仪式,时间会长达7 天。
3、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
土家人跳摆手舞讲究时辰、场地和规模。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