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三五旅游发展计划
(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域旅游资源大普查,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落户,实施山地旅游标准化三年行动,着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抢占山地旅游、全域旅游发展高地。
(二)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十三五”以来,贵州累计推出588个新项目新业态。大力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和“1 5个100”工程,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开展“宣传促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制定推广乡村旅游管理服务3个省级标准。
(四)宣传推广引资引源,提升多彩贵州频带形象。充分把握旅游业“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等特点,深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讲好多彩贵州故事,构建多维度宣传推广体系、差异化优惠政策体系。
(五)加大政策纾困力度,推动旅游产业提振复苏。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全域有序开放贵州旅游景区,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和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六)强化旅游市场监督,优化贵州旅游服务环境。“一手抓流量、一手抓质量”。近年来,贵州布局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同时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依法严打旅游违法违规行为。
2. 十三五旅游规划纲要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 游乐”、“景区 剧场”、“景区 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升级,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澳门举办第八届亚太经合组织旅游部长会议和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四、五届部长级会议。
4. 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养生特色游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图为广东省恩平市帝都温泉庄旅游区。
养生文化是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文化中具有恒久生命力、传承力和影响力的板块。如何将养生文化和旅游进行完美结合?养生文化旅游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国内外养生旅行者的旅游需求?加快养生文化旅游发展有哪些对策?
养生旅游产品单一 缺乏系统整合
我国当前的养生旅游大多沿用了古时养生旅游的方式,融入了现代人的基本养生诉求。目前较流行的养生旅游项目包括森林浴、雾浴、日光浴、温泉浴、食疗、民俗养生等。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很多以灵修、禅修活动为特色的旅游形式不断兴起。但总体而言,我国现代养生旅游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养生旅游市场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产品比较单一。国际上成熟的养生度假目的地往往集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先进的设备、理疗与spa、活动与课程等综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个性化、无法在别处体验”的综合性养生度假产品;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主要依赖森林、阳光、海滨、温泉等自然资源,这些养生旅游活动观赏性有余,体验性、养生味道不足,在组合上还比较单一,无法突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旅游的特色和功能。
由于对养生旅游认知有限,产品开发经验不足,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之间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串联和组合还比较少,缺乏系统性。
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响力的养生旅游产品还未形成规模。如今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各异的产品。比如,日本的温泉养生、印度的瑜伽养生、泰国的美体养生等,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尽管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养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渗透仍比较浅层,各类养生活动仍然以依赖自然资源为主,无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养生诉求。
养生旅游需求逐渐扩大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认为,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大众化旅游时代,这将为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旅游投资快速增长,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成为重点。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超万亿元,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扩大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30个百分点。旅游业正成为吸引投资和新要素的热点,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养生旅游也正在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
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使得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供不应求。旅游需求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基本内容,并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出游2.98次,旅游市场规模41亿人次;未来20年,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是全世界最重视养生消费的群体。据有关机构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养生旅游消费的总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随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养生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更加现代。目前,已有40多个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品牌落户中国,在华经营和管理的饭店数量达1000多家,洲际、万豪、希尔顿、凯悦等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的外资旅行社已达58家;迪斯尼、环球影城等世界知名景区和大项目相继落户中国。
在此背景下,创新型、龙头型大中型旅游企业的进入,将中国的中医、禅修、道家养生等古老的养生智慧与养生旅游产品相结合,是国内外养生旅行者的共同愿望。近几年,国内辟谷、禅修、中医旅游等养生旅游项目的发展已初见端倪,今后随着市场发展和投资运营者的成熟,这些中国传统养生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标准、档次和国际接待能力,形成名片式的特色主题养生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发展急需规划
养生旅游是一个比中医药旅游更大、更综合、更国际化的旅游业态。经国务院同意,“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自2015年以来,旅游项目正在成为政府投资支持的热点板块。一方面,将在旅游发展基金的安排上,支持养生旅游建设项目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项目贴息。另一方面,将把养生旅游开发项目纳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设立的旅游项目库,加以支持和引导。希望通过中央财政对于重点养生旅游项目的支持,向社会和旅游业界传达明显的信号,使全社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诸多方面更加重视和支持养生旅游的发展。
标准化手段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依照标准有序开展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评定工作。
此外,养生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上深受各国游客欢迎的重要旅游产品。因此,要多多促进养生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
5. 旅游十三五规划
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三是国人更加满意。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