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我自己思考的比较刁钻的角度。
文|张书乐
对于1980后而言,舞狮是个很陌生却又很熟悉的东西,至少对于男生。
如果一定要说对舞狮有什么熟悉的,大多会直指黄飞鸿。
对,就是徐克在1991年到1996年折腾的那6部,大部分是他执导、少量监制或编剧。
尤其是《黄飞鸿之3:狮王争霸》(1992)和《黄飞鸿4:王者之风》这两部,直接用2场全武行的狮王大赛作为戏眼,拳拳到肉之余,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新武侠电影到底是如何把舞狮变成一种神技的。
顺便也让观众记住了“广东醒狮”。
对,就是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克只是让醒狮变成了一个道具吗?
香港的功夫片或武侠片里,醒狮是一个常用的道具。只是道具,穿插一下。
比如古惑仔系列或成龙电影里,都会时不时舞上一段、热闹一下。
唯独徐克,让醒狮变成了主角,也成为了一种武术的独特呈现方式。倒是佛山无影脚或黄飞鸿的那把伞,则是道具。
之所以谈论起醒狮这个话题,是因为在2019年5月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有一出广州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醒·狮》。
而友人和愚谈论起如何评论该剧之时,愚脱口而出,此处必须有黄飞鸿。
两出戏的创作思维太过神似了。
且不说黄飞鸿第3和第4部所描述的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等背景和剧情传承,与《醒·狮》所描述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有多少相通之处。
也不去细说醒狮、狮王争霸、王者之风这样的剧名所折射出来的东方睡狮、雄狮苏醒等隐喻。
单是看视觉呈现中,各种对醒狮与武术的融合,就可以看出一脉相承。
按照一般意义上对醒狮表演的表述,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其后则是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
好吧,如果说到这里,脑子里还没有联想起《黄飞鸿》里各种舞狮的一帧一画,不记得莫少聪演的梁宽扮演大头佛、李连杰版的黄飞鸿用佛山无影脚来完成高难度采青,那真的就无话可说了。
总不至于,对于黄飞鸿的印象,只剩下他和十三姨说的那句爱老虎油了吧。
于是乎,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徐克把醒狮复刻在了影片里,也激活了广州歌舞剧院的灵感,用了同样的招式,把醒狮这个其实在三元里抗英中并没有出现的事物,用平移进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
当然,最终表演的张力程度,将决定观众最后能记住醒狮的套路多少,却不一定非要知道,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因为传承的是艺术,名字不重要。
估摸着,大多数武侠迷或黄飞鸿粉,最多也就是知道电影里舞的是南狮罢了。
用最喜闻乐见的去传承非遗
经常和朋友在争论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为什么会出现难以传承?
或许一个根源就在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让其鲜活的土壤,变得不再喜闻乐见了。
在2000年以前,我的家乡湖南株洲,逢年过节还能看到舞狮舞龙灯,但现在哪怕是过年也见不到了。
偶尔街头要是看到舞狮,可能是到店铺里要点发财钱。
哪怕是因为屈子投江的缘故,发源于湖南的端午节赛龙舟,这些年也很少见到。
至多不过是象征性的活动,也少人观摩。唯记得少年时看百舸争流时,湘江两岸万人欢呼的盛况。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感谢一下徐老怪(徐克)。
或许,当下街头,汉服兴盛隐隐然成为00后们的街服之态,他也有始作俑之功。
君不见《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1992)里,林青霞一袭红衣的风情,笑傲了江湖也让林美人跳出了琼瑶剧、进入到男装古风美女的新天地。
君不见在东方不败之前的倩女幽魂系列,哥哥张国荣的书生造型、王祖贤的小倩幽影,两人衣带飘飘的韵味,现在也是汉服爱好者的首选……
当然,中间隔了20来年,并没有形成汉服热。
而是后来,由《琅琊榜》《绣春刀》等古装剧,以及国内良莠不齐的国学热和各类明粉再度引爆。但这种视觉观感能够被世人所接受,徐克深入人心的新武侠电影之功,不可抹杀。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徐克在创作之时,有任何弘扬非遗的宏大理想,只能算无意间点亮了技能树。
但换个视角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彼时无论汉服还是醒狮,至少在华语文化圈里,已经逐步没有了影响力。
原因很多,有更多娱乐形式、更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不去延伸。
总而言之,即失去了土壤的养分,也就枯萎了。
而香港电影,尤其是武侠片、功夫片在当时正是黄金时代。
徐克为了保持引领潮流的状态,就也在寻找可以根植在武侠土壤里的事物,来诠释他的新武侠——既不似成龙在《醉拳》里演绎的杂耍式黄飞鸿功夫片,也跳出简单糅合戏曲和舞狮动作的百余部关德兴版黄飞鸿电影、电视剧和粤剧。
徐克的醒狮,是高低搭配。
技术层面,是将吊威来让醒狮表现里的细节更具有视觉紧凑感和冲击力。
在思想层面则将醒狮和东方雄狮的民族观念糅合,形成新武侠自带的侠之大者,而不是功夫片的单纯秀功夫、老武侠的门派斗争。
顺便,让刘洵演的黄麒英演绎一下给狮头点睛和各种扎狮头的讲究;在狮王争霸的过程中,让南狮北狮合流一下(北狮义助铜狮头)。
但真的仅仅是“客串”到一些时髦的土壤里,就能让渐失传承的非遗,重新活过来吗?
给非遗重启“人设”,很有必要
光有土壤还不够,非遗自己也要重新做设定才能重生。
想要适应土壤,既不能无土培植,也不能水土不服。
徐克就玩了不少套路,在醒狮设定上,做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新玩意:
影片开场便是一只灵动狮头的大特写,压轴的各式舞狮设计更是多彩多姿,以恢弘的大场面舞狮来抓住眼球,而用威武、华丽,更有喷火、暗箭等利器的设定,则非常适合武侠的设定,同时把舞狮的套路,从展示功夫的奇葩武器,衍生到更大的视野里。
只可惜,黄飞鸿宇宙后来由于港片的没落而没能继续;不然,广州歌舞剧院的《醒·狮》就可能要换个设定、重搭台了;一笑……
但有了土壤,没有进一步的衍生,则难以枝繁叶茂,最终难逃“道具”之感。
黄飞鸿版醒狮最终没能逃脱这种结局,除了港片大环境的缘故外,也在于徐克本无心去演绎,只是借来舞狮的皮肉去诠释他的新武侠而已。
广州歌舞剧院显然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排戏同期也在做ip:邀请著名香港漫画家、《风云》铅笔线稿作者之一周胜为漫画手稿主笔,以港风浓郁的黑线稿展现舞剧剧情,绘制了同名手绘漫画;并拍摄了同名纪录片记录了剧目半年多的创作历程……
其初衷,无外乎考虑到舞剧本身受众面窄,在年轻人中缺少传播力,才用港式漫画来试图挖掘出更肥沃的受众土壤。显然这远远不够。
换言之,还停留在找传播扩散的土壤的窘境之中,距离真正的非遗传播(尚不能谈及传承),有一定距离。
如何破?
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媒介皆可成为其土壤。
隔壁的广东粤剧院和金山联手做得《决战天策府》大戏,其与游戏这一媒介的融合,让cosplay 游戏变成戏曲,也是一种试错……
但依然不足以成就大规模扩散传播。
仅仅就醒狮而言,不妨脑洞大开一下:别去考虑互联网、别局限在舞台上,未尝不能借鉴当下时髦、各种花式演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玩法,试着让醒狮这种本就是街头表演的民俗,变成一个糅合了cosplay、武侠和醒狮表演的快闪,哪怕只是向黄飞鸿致敬也必然围观者众。
至于如何花样翻新,然后翻身到抖音之类的平台上二次传播,配上各种点评与解说,掀起一股热潮,顺便让醒狮被更多人所熟知,则是在流量驱动下内容创作者们可以深挖的引爆点了。
归根到底,中国的非遗传播,少啥不能少“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