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活在草原上,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除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外,还遍及青海、云南、甘肃、四川等多个省份,具有悠久的民 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正是由于此,藏族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人们可以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同时藏人认为他 们能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他们典型的舞蹈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卓”在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
而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双手持马蹄形鼓棰边敲击边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谐,就是人们极其喜爱和具有悠久 历史的一种民间鼓舞。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今天在西藏著名 的唐代建造的桑鸢寺金城公主殿内,硕大的“庆贺桑鸢寺落成图”壁画上看还可以看到,那些身挎扁鼓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与现在卓谐的舞姿几乎仍无所出人。谐,就是圆圈舞,是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舞蹈,主要形式有果谐、果卓、堆谐。
果谐就是圆圈舞,步伐踏实稳健,节奏舒缓鲜明,劳动气息浓郁,长于书法欢快热烈的情绪;“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参加跳舞的人们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这是其显著特征。“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呼。
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髙的表演水平和专长。表演的人们在进行之前要先向别人说句炫耀祝福的话,然后男性会执铜铃,女的会执带把的扁鼓,边敲边舞,情绪热烈奔放。
藏族舞蹈的分类有哪些?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