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又过了元宵节,年也基本算是过完了。但是,有很多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六,也当成一个节日庆祝。有“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之说。
我记得小时候,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舞火把”。我们那时还只有十多岁,每当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体生产队里的稻场里,搞一些稻草扎成火把,有时生产队干部发觉了会挨骂,我们就到自家“茅司”(厕所)里拿出一个破扫帚,不用扎就是一个现成的火把。另外我们还准备了火源,买了二分钱一盒的火柴,又捡了一些油毛毡(建房用的沥青布),一切准备就绪,就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了。
夜幕降临,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就把火把点燃了,在麦田里纵横交错地奔跑着。据说,火苗窜得越高,那年的庄稼收成越好,其实是麦子在“分蘖期”需要“践踏”而已,孩子们的脚步滥踩在麦苗上,会让麦子长得更旺。舞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这才是真的。我们宜城老家叫“撵毛狗”,“毛狗”是什么怪物我们不知道,但它一定是不吉祥的什么东西。
我与邻居叫“砖头”、“石堆”、“虎子”和“狗子”的等十来个小伙伴,拿着火把便跑便大声喊着:“撵毛狗,撵毛狗哟……”。油毡的沥青滴在手上烫出了水泡,过年刚穿的新衣服也烧出了好几个洞,小伙伴的脸也都被烟熏火燎变成了“黑包公”了。我们哪顾得这些,继续奔跑着,还与邻居生产队里的孩子们“会师”,有时为争地盘,为争自己的“火旺”而发生“战争”,脸被抠破了,头被打伤了,帽子也丢了。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到小伙伴们“撵毛狗”的快乐!(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