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兰沿海堤坝
自南向北注入北海。荷兰境内河流交错纵横,水网密集,河流众多,主要有莱茵河、马斯河。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其西部沿海为低地,东部是波状平原,中部和东南部为高原。南部由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连接而成。“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因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
2. 荷兰的海上堤坝
荷兰古代和中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一些日耳曼和克尔特部族在此定居。后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边疆省份。
公元67年,克劳狄乌斯曾率领巴塔弗人进行反对罗马人统治的起义,但遭到失败。
4世纪,基督教传入,经济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开始建设一些城镇。
5~9世纪,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一些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分别在荷兰北部和南部定居。
10世纪末,荷兰人开始大量建筑海堤和河堤,并为此设立专门机构。
11~14世纪,荷兰分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荷兰伯爵领地。
13世纪,原是德意志语言中的一个方言的荷兰文,开始成为荷兰的书面文字。
15世纪,荷兰被勃艮第大公占领。
1477年,荷兰归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进一步征服荷兰东北部;
1556年,查理五世逝世以后,荷兰又处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统治之下。
早在13世纪,荷兰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佛兰德地区逐渐成为西欧经济中心,荷兰的内陆运河则成为欧洲粮食运输线之一。
从15世纪初开始,荷兰人大量使用风车,从用堤坝围起来的湖泊中排水造田,为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荷兰贵族迅速富裕起来,荷兰经济开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与此同时,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荷兰人使用的印刷术促进了这一发展。在荷兰涌现出著名的画家布吕赫尔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哲学家伊拉斯谟。
16世纪中期,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荷兰人认为运动的领袖路德没有实现其诺言,转而接受了法国人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教,继续同罗马天主教教会对抗。腓力二世对荷兰实行经济、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奴役政策,束缚了荷兰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的发展。
16世纪60年代末荷兰人在奥伦治亲王威廉一世的领导下开始为推翻西班牙人统治而斗争(见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大约80年的英勇斗争,西班牙于1648年被迫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承认荷兰的独立地位。这不仅是一次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荷兰人建立的“联省共和国”被马克思称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3. 荷兰小孩堵堤坝
水之国,顾名思义,就水特别充足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就是荷兰。
水之国,是因为荷兰面朝大海,大海母亲给这里吹来了湿润的海风,风里的水汽到了空中一点点聚集,就成为雨点落下来。有人开玩笑说,这里一周下两场雨,一场下了三天,一场下了四天。由此可见,这真是一个多雨水的国家。
水之国,也是因为这是一个低地之国。这里几乎没有山,甚至都比平地还要低。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这里自然也就成了河流和湖泊最喜欢的地方,大大小小许多河流都在这里汇合,河流们高高兴兴地流过,热情地和岸上的奶牛打个招呼,欣赏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伸个懒腰,睡会午觉,下一站就要流向大海,回到母亲的怀抱。
水之国,也是因为这里的人喜欢船这种交通工具。人们更喜欢划着小船去牧场挤奶,或者去郊游 。人们还会很好地控制水,即使这里地势低,但决不会让水淹过土地,水都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运河里安安静静地流淌,给牧场和鲜花提供充足的水源。
这就是荷兰,如果你喜欢水之国,不妨来这里旅游,亲眼见证一下这个特别的国家,相信你会有别样的收获。
4. 荷兰 小孩堤坝
荷兰为世界最低的国家。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它的全国面积为41160平方千米,大部分都为低洼地,l/3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首都阿姆斯特丹以西哈勒姆附近的有些地方,平均低于海平面4米,比最高的高潮面低8米。全国人口的60%,集中居住在西部地带,为防止水淹,必须修筑堤坝,并利用风车不断地排除地面积水。由于全国的低洼地带随处都可见到这种靠常年不断的西风来推动的风车,所以风车曾是荷兰风景的标志。直到近几十年来,才用抽水机代替了它。荷兰的最高地方是国土的东南角,海拔也不过300米,为全国的“屋脊”。国内的主要河流,河床一般都比地面高,象我国的黄河那样,成为“悬河”,在洪水时期,水位高出堤外地面数米,河里的船舶比屋顶还要高,必须靠堤坝来约束河水。
荷兰为什么如此低洼呢?这还是地壳发生运动的结果。
荷兰西面靠着北海的南部。北海南部本来为一片陆地、在地球最近的历史时期第四纪,这里的地壳发生运动。地面向下沉降,又由于气候转暖,使冻结的冰川大量溶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这块陆地,成了大海的一部分。而荷兰的国土当时正处在这个下沉的范围内。为什么没有被海水淹没呢?这是由于荷兰人民用筑堤拦海等办法,阻挡了海水的入侵。用填海造田的办法.夺回了一部分被水淹没了的土地。
荷兰西、北两面与北海濒连.由于国士的地势低洼,海水的入侵成为荷兰世代人民的“冤家”。千百年以来,荷兰人民为了生存.长期与大海搏斗.创造了人类史上围海造田的辉煌业绩。他们为把面积达3500平方千米的须德海改造为陆地,使沧海变成桑田,在北海与须德海之间,人工修筑了长30千米的拦海大堤棗巴里尔拦海大坝,然后抽泄海水,进行人工造田和各项建设规划。这项浩大的筑堤工程从 1920年开始,于 1932年竣工,工程之巨,史无前例。现在荷兰全国的士地面积约有 l/4是近 800年来填海得到的。因此荷兰人有句自豪的谚语:“上帝造世界,荷兰人造荷兰”。宇航员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所能看到的地面人工建筑物只有两件,一件是宏伟的中国万里长城,另一件就是浩大的荷兰围海造田。
荷兰的围海造田,不仅仅是限于须德海一隅。早在13世纪初期,荷兰人民即与大海争地。近800年来,世世代代的荷兰人先后筑堤2400干米。通过不断围海造堤,使低洼地逐渐减少。
5. 荷兰的海堤
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他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兰”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总面积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领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尼德兰”。荷兰地势非常平坦,但在东部和南部由几座山丘。西欧的三大河流莱茵河、马斯河以及斯海尔德河均通过荷兰境内入海。由于荷兰位居欧洲理想位置,素有“欧洲大门”之称。
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条运河分别是绅士运河、国王运河、王子运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有90个小岛,160条运河,1281座桥梁。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区运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区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