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回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有哪些?-k8凯发

2021年11月04日 08:38:27770

回族,有人口约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回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1)服饰习惯: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分布习惯: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3)饮食习惯: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4)宗教习惯: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丧葬:普遍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在新疆地区,开斋节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禁忌: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处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5)节日习惯: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回族简介: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