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人文

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k8凯发

2021年07月02日 12:41:28160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是端午节。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中国的社火文化表达了什么?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社火,是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欢庆内容之一。

春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分为几个内容和步骤: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大年三十前,可谓迎接新年的前奏曲,主要内容为,扫尘、采购各类年货、制作各类过年食品等。从大年三十到初五以前,基本是家人团聚,亲戚之间互相拜年。初五以后到元宵节,人们开始走出家门,春节由阖家团圆欢乐变成一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性的庆祝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社火。

中国地域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春节习俗很多,社火内容也各有不同。

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农村。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最早的舞狮是宋军将军宗悫用“雄狮”来破林邑王范阳的“象阵”,并大获全胜。于是舞狮首先在军队流行,后传入民间。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做尾”。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舞狮。

春节舞狮有个传说:明朝初年,佛山地区出现一怪兽,年岁将尽,便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效,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敲打锣鼓,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预报吉祥。佛山的舞狮最有名气,十余年曾到佛山,就参观过一个类似博物馆的舞狮馆。很涨见识!

耍龙灯:舞龙,是一种民间舞蹈。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彩,线条刚柔相济。商殷时期就有龙形图案。在汉代,舞龙已相当普遍。唐、宋的社火表演中,舞龙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便有杭州临安舞龙的记载。

舞龙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龙身多节组成,龙节一般为单数。在耍法上,各地风格各异。舞龙耍九节的重在花样技巧,常见动作有:蛟龙漫游、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十一、十三节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巨龙追捕着红色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踩高跷:一个个化了妆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对舞亦有集体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在南方,高跷属于《秧歌舞》的一种。表演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保持重心平衡。劳动气息十分浓厚。清代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无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如今,高跷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己赋予新的内容,深受群众所欢迎。

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鼓舞。大约出现在西汉,主要流传于甘肃。也是兰州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太平鼓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做为群舞,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勇奋进的气魄。太平鼓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魅力,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5月,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社火文化是炎黄子孙农耕文化的产物。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內涵,也是民间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一、曾经具有娱神祈福、驱疫逐魔的主体内涵。无论是舞狮、耍龙在起源和初现时,都会伴有一段流传极广的神话传说,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千年之前,人们无法解释和抗拒天灾人祸,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社火中。舞狮拜年,以示消除灾害,预报吉祥之意。

二、祈盼神龙保佑,祈求风调雨顺,渴望来年丰收。对于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百姓心中的这份饱含吉祥如意、平安顺利的渴望,在所难免,异常虔诚。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宗教、迷信性质逐渐消减。

三、在比较闲赋的冬春交替季节,社火也是普通百姓心情的一种彻底地放松和渲泄,更是对来年新的劳作的一次总的动员和激励。尤其是太平鼓类的击打和表演,如战鼓,如号角,非常有震感力。

四、社火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集文艺体育和表演为一体的自娱自乐形式,丰富了百姓生活,联络及和睦了四街八邻乡亲们的关系。

五、社火是民俗艺术的瑰宝,地域文化的坐标。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凝聚深厚的文化内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承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活力,凝聚了地方文化认同等功能则逐渐凸显。

此文为原创 首发。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