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 “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傣族舞的基本手势和动作是什么?-k8凯发
2022年05月12日 05:19:4380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 特别关注
-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习俗区别?
4 2
关于东盟十国的各种信息?
164 0
东盟十国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
139 0
形容东南亚风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