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段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宫廷制度,宫廷中的饮膳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御膳的备办、传膳、进膳、用膳和赐食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不可侵犯,体现了皇帝神圣的饮膳之制不可僭越。
汉代宫廷里的饮食内容,如今通过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能够略知一二,下面给大家分别介绍汉代宫廷主副食的特点。
在主食方面,汉宫中的主食为各种粮食,其中以麦的地位最高。此后面食的品种渐渐增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汤饼、蒸饼和胡饼三大类。其中,“汤饼”是煮饼、水溲饼、水引饼的统称。水引饼是我国面条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文献称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记录。蒸饼是将面粉加水调匀,然后发酵,做成饼状蒸熟而成。胡饼是用炉子焙烤而成,与今日流行于新疆等西北地区的馕饼类似。
在副食方面,当时宫中多珍奇之食。如今有记载的汉代宫廷美食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烧烤而成的獾肉)、“隽燕之翠”(燕尾肉)、“旄象之约”(旄牛之尾和象鼻肉)。还有一道美食叫“五侯鲭”,成了后世美食的一个代名词。
宫廷中的水果种类也很齐全。汉武帝曾经专门在南越地区兴建扶荔宫,种植香蕉、龙眼、荔枝和橄榄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每年定期进贡长安。张骞通西域后,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域外水果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汉代宫廷饮食。
历代宫廷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来彰显皇家威仪,尤其在秦汉时期,周礼的影响仍波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宫廷皇室的一些正式场合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因此,汉代宫廷在祭祀、筵席、节庆等诸多活动中都透着一个“礼”字,这既是礼仪所致、亦为等级所致。在一些盛大、或重要宴会中,通常会伴有各种礼乐、甚至专门彩排的歌舞助兴。就日常生活饮食而言,通常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日两餐制
每天的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yōng)。古人将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这个时刻叫食时,约现在的九点左右。第二餐叫餔(bū)食,又叫飧(sūn),一般是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饭,睡前就把食物基本消化完,有利于身体健康。《说文解字》载“饔,孰(熟)食也”,也就是早饭要现做现吃;“飧,食之余也”,就是把早上剩下的饭热一热吃。一些王公贵族也有在午时加一餐,但不属于正餐,大多以甜点类或瓜果为主。
席地而坐
春秋至秦汉时期还没有凳子靠椅之类,因此当时的“坐”看上去更像今天的“跪”,是“席地而坐”。席和筵本是同义,区别在于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才是供人坐的。因此古人睡觉不能在席子上面,正所谓“寝不安席”。竹席最初叫箦(zé),这在当时是十分贵重的陈设。
当时的王公贵族每逢到场在筵上还要再铺一张席,谓之重席。如: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以显示等级差异。而席平时是卷起来的,为了防止卷起,等到客人用时才在四角压上“席镇”。(上图)
必盥而食
尽管筷箸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但在秦汉时期廷宴席时仍以手和匕为主。这里的“匕”(上图)在古代是指勺或汤匙而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匕首。汉景帝为试探周亚夫,特意没有安排匕给周,周亚夫桀骜不驯和耿直的个性竟因此不满,结果遭到罢免。
每逢餐前必须先洗手,称为“盥礼”。《正义》云:“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捼莎(两手相搓)而食,恐为人秽也”。盥礼的器具包括鉴、缶、鋗、盘、匜、盉等。有的可以供多人盥洗。古人的这种卫生习惯反映出“克己复礼”的传统和美德,也因此一直沿袭至今。(上图为盥洗器具)
食案与几案
菜品盛出后不是像现在这样夹到自己碗碟里,而是放在底部有三足或四足的食案上,进餐时将食案托起。“奉案上食、持案进食、举案齐眉”都是指双手托案而起,是表示对主人的恭敬和礼仪礼节的体现。《后汉书》中“举案齐眉”的典故正是出自这个礼节。正因为席地而坐,当时的餐桌(桌椅等当时尚未出现)是称为“案”或“几案”,其高度也与席坐时的姿态相对应。而盛放食物的器皿也不是碗碟之类,因为当时几乎每一类菜品都有专有器皿来盛放。
分餐而食
《史记》中载,孟尝君待客吃饭,一食客以为他的饭菜与大家不同而“客怒,以饭不等,缀食辞去” 。孟尝君立即起身追去,“自持其饭比之。”那位食客看后羞愧难当,便拔剑自刎了。可见,分餐而食除了卫生外,更主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主客之间的相对公平。
在周礼中,关系再好的人也不可并坐、更不可同案,以示对对方的尊重与平等相待。除非私交甚密、或私下场合共案(面对面共用一个几案)。因此,整个秦汉时期无论多大的场面、有多少人参加,基本都是实行分座、分餐制。秦始皇在召见寡妇清时,为表达自己的重视和对寡妇清的赏识,特意准许其与自己并坐,这可谓是封建时期最高的一种礼节体现。
主食与酒菜粮食在当时统称为五谷或六谷,包括黍、稷、麦、菽、麻、稻等。在当时对于五谷的加工或烹饪也较为简单粗暴,称为“糗”,就是把米或麦等谷物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吃的时候和点水。另一种主食是饼与饵,史籍上说“汤官主饼饵”。但这个“饼”并非今天的烙饼、而是一种煮着吃的汤饼。汤饼是把稻、黍捣成粉状,加水团成的,黍粉做的叫饼,稻粉做的叫粢(zī)。还有一种是飦与粥。飦(zhān),指稠粥;而粥,则是指现在的稀粥。
肉食也是汉代宫廷主要食谱,“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因此,在秦汉时期肉食仍普遍以饲养的六畜为主,如羊、猪、鸡、犬、乃至各种鱼虾等。由于马、牛在当时属于作战物资,属于严禁宰杀范围,若非重大祭祀或特殊节日,一般很难品尝的到。
野生动物也是王公贵族餐桌肉食的主要来源,如麋、鹿、猪、兔等走兽,雁、雉、鹰、鸭、鸽等飞禽。对于地位更为尊贵的皇室成员因常有皇家狩猎或朝贡的机缘,因此还有机会品尝到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醓醢以荐,或燔或炙”,这是目前已知的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式,其中无骨的肉酱为醢(hai)、有骨的为臡(ni),酱汁为醓(tan),将肉与佐料一起舂烂为“捣珍”。除此之外另有烤、炖、脍、等常见加工方式。
菜品摆盘
宫廷饮食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器皿更加奢华,如鼎、簋、缶、觥、觚等器皿往往为鎏金甚至纯金。酒席间菜肴的摆放亦有着严格的皇家礼仪,“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注: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冠绝天下,虑及读者体验,本篇幅不能一一尽述,仅以粗浅的常规特点供大家了解。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