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潮人称为“做人客”,是亲戚之间礼尚往来的活动。潮人“走亲戚”喜欢带点食品什么的,名曰“手信”,没带“手信”就到亲戚家便会觉得不好意思,故潮汕各地乡村平时亲戚很少往来,但在传统节日和游神赛会期间,各家各户都有丰富的食品,带点什么“手信”也方便,因而“走亲戚”也就热闹起来。在潮汕,“走亲戚”习俗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韵味。
潮人崇尚“过门是客”四个字,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凡来访者均热情接待。首先是宾主围成一圈坐下,边拉家常边饮功夫茶,在闲情逸致的气氛中开怀叙旧,不亦乐乎!假若是稀客,主人还要向客人奉上一碗鸡蛋糯米丸甜汤,显示对客人之厚敬。一般的客人,虽不必备点心,但要留客人吃饭,路途较远的还留客人住宿,显得情深而意切,朴实而纯真。在那贫穷的年代,物质匮乏,一般农家平时三餐均吃稀饭,桌上也只有咸菜、菜脯,只有客人来了才煮干饭,桌上才有几盘鱼、猪肉和炒鸡蛋之类的菜色。所以家里来亲戚,孩子们最高兴,因为客人来了既有糖果吃又有干饭好菜吃。
在传统节日期间,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上,“走亲戚”的男女(以女人居多)络绎不绝,她(他)们穿着整齐,打扮也比平时漂亮得多。她(他)们提着一只或挑着两只上面有盖周边浮有花鸟图案的竹花篮,里面装着各式粿品和三牲等。到达亲戚家里之后,亲戚除了热情待客之外,还必须对客人送来的礼品过目一下并按惯例收取一部分,然后回赠一些特有的食品,以示情来礼往之意。收取客人赠品虽无明文规定,但仍有讲究,客人赠品不能全收或收得太多,又不能一点不收,收得太多便有贪心之嫌,一点不收则意味着看不起客人,因此,要力求做到恰如其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揭阳有哪些民俗民风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俗称为“过年”。潮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当天一大早,人们便走亲访友,称为“拜年”。拜年时一般都应带“大吉”(即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被访主人也应以“大吉”回赠,以示共同吉利,并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发财”等以表吉祥之愿。大年初一,按揭阳传统例俗,多数人家早餐吃斋,以示对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诚心。春节期间,城乡都组织舞狮、猜谜、游标旗、潮州大锣鼓等文娱活动。此外,成人还要给老人、小孩送“压岁钱”。 人胜节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即人胜节。出自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七日为人”之说。是日,民间以七样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谓食七样菜,可得财运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节 也称“上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间旧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乡村,还有做“丁酒”习俗(注,当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设酒席宴请乡邻。)县城通常皆有赛花灯,燃放烟花,舞狮等习俗。普宁等地乡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习俗。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为四月五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扫墓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时间。 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是日,各家各户大多吃粽子。揭阳尚有“挑龙须水”、“洗龙须浴”之俗,据说端午时节,江河之水为“龙须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还举办“赛龙舟”活动。 出花园 揭阳潮语区,凡满15岁的男女一般于当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现代的“成人节”。出花园时,外祖家给外孙办“出花园礼”。通常有红公鸡、红屐、酵?@等。亲邻多备布料或肉、蛋为贺。喜家则置办祭礼“拜公婆母”。当日,孩子要吃甜丸红鸡蛋和甜猪肝,意谓圆满长进。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处普遍有祭祖活动。节前节后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庙也有“施孤”放赈活动。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户团聚吃月饼,品水果赏月。本区民间中秋节品,必有月饼、芋头、柚三种。相传元初,统治者强迫汉人每家养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满其压迫,乃借月饼传书,约定各家中秋夜某时杀死所养“元番”,是夜一举成功。当时汉人称元兵为“鞑鬼”,故中秋节食芋剥皮谓之“剥鬼皮”,剥柚食肉谓“吃鬼肉”。民俗中还有“拜月娘”,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侨胞亦喜择中秋回乡探亲,与家人团聚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