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邀答!
我的家在东北吉林。简单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里的习俗。
初一、初二:家族之间相互拜年,虽然除夕家家户户都睡得很晚也可以说是只是眯了三四个小时,但大年初一都起的特别早,一是为了赶早出去拜年,二是防止有人来拜年时自家还没收拾妥当。这两天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扫地、打水、向外泼水、动针线和剪刀等,被认为是散财和不吉利。所以家家会储备一个很大的脏水桶。
初三、初四:多是去岳母家拜年的时间,初三开始可以从事动扫把打扫卫生、担水等活动,但扫地时要从外往里的顺序,意为聚财。
初五:我们这里又称“破五”,意为禁忌在这天可以破除,商业开市,家家会在这天吃饺子。
初六:我们这里一般家有六十、六十六岁的老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庆祝大寿的习惯,招待亲朋好友为老人祝寿。
初七:我们称“人七日子”,传说女娲创世第七天创造的人类,所以这天是人的生日,家家户户吃面条,意为长寿。
十五:自不必说,元宵节,春节的高潮,游灯闹元宵,灯火通明普天同庆,我们这有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傍晚时先去墓地给去世的家人墓前点亮一盏灯,放些爆竹祭奠先人,然后再回家在门前点亮几堆篝火开始闹元宵。
二十五:“老天仓”,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大家会用草木灰围成一个圆圈,在里面放上粮食,意为仓满。家家户户吃饺子,预祝来年大丰收,谷满仓满。
如今很多习俗已成为记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由不得当年老东北“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生活方式,时代变迁但我相信永远不会变的习俗就是:回家过年!
除了拜年就是吃,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
现在过年和小时候相比习俗啥的有没有变化呢,感觉是否一样?
现在和小时候的过年感觉肯定不一样,首先是时代不同了,小时候缺吃少穿,天天都盼着过年,能吃上好吃的,能穿上新衣服。现在是丰衣足食,天天像过年。其次是年龄不同了,以前是给长辈拜年得红包,现在小辈给自己拜年发红包,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辈子就快过没了。唉!时间都去哪了?
现在过年的习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过年是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二十三祭灶,打扫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七蒸年馍,二十八下油锅,二十九煮肉,三十包饺子……也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忙得不可开交了,不到除夕夜,是忙不完的。就像娶媳妇一样,媳妇不到家,总是不踏实,总有事要干,年不来总觉得没有准备好,年来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放,一切就都就绪了。
在我家我爸爸是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每个节日他都会带我参与,让我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家,年三十下午,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包饺子,饺子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另一件事就是贴春联,贴春联在我们家可是大事,不知何故,我们那儿的习俗是三十下午才贴对联,不能太早。下午的时候,奶奶在一个小铁锅里烧好半锅浆糊(小麦面粉和水搅匀,在火上烧至沸腾,就成了自制浆糊,效果奇好,即使有很多灰尘的砖墙 也能粘贴上)。爸爸需要把一幅幅对联用刀从中间割开,因为买的时候一幅对联是在一起的。然后根据平仄找对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和横批,哪一幅贴在大门上,哪一幅贴在上房的门上,哪一幅贴在厨房的门上,哪一幅贴在奶奶房间的门上,一丝都不能乱。
有的门比较高,爸爸还需要踩在凳子上去贴,我就负责扶着凳子,保障爸爸的安全。有时爸爸让我帮忙在对联上抹浆糊,弄得不好了还要挨一顿训。
天快黑时,对联终于贴好了,看着每个房门都红彤彤的,簇新的感觉,年味儿浓起来了。大家都很激动,都期待着年夜饭,期待着饺子,新年就要来了。
而现在的年,各种仪式简化了许多。贴对联简单得很,那还需要烧浆糊啊,现成的胶带粘起来多方便,单元房也只有一道门,一幅对联足矣。至于年馍、豆腐、果子也都可以买到,很多人都不自己做了,甚至连除夕夜的饺子也可以在店里预定,年夜饭也有在饭店吃的。随着时代发展,过年的形式越来越不一样了,无论怎么过,幸福开心最重要,祝大家过一个愉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