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风俗人情
一、行装的准备和旅费的筹集
(一)行装的准备
行装在宋代称行李或行囊,如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之一写道: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始就逮时,僮仆鸟散,行囊旁午道中。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林复》: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林好祠醮所用者。又称为行橐或囊橐,如陆游《衢州早行》诗有参差发行橐,迢递望前顿之句。叶梦得《平泉草木记跋》也有病卧舟中,行橐萧然的文句。再如《夷坚乙志》卷十二《章惠仲告虎》:及登岸,马犹立不动,遂乘以行,告敕皆在身,但囊橐为兵携去。
行李中的物品以出行时换洗的衣服为主,如《邵氏闻见录》卷十载:司马温公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带。每出,朝服乘马,用皮匣贮深衣随其后,入独乐园则衣之。
除路上换洗的衣服外,伞和药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带伞,或防雨,或阻止日光暴晒。如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二《大散关老人》载:政和末,张魏公自汉州与乡人吴鼎同入京省试。徒步出大散关,遇暴雨,而伞为仆先持去,无以障,共趋入粉壁屋内避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湖翻》:净慈、灵隐皆停堂,客僧数百皆渡江还浙东。内四僧偶别门徒,至中途忘携雨具,还取之,至江干则渡舟解维矣。雨伞在宋代又称为雨盖。如岳珂《木呈史》卷十一《番禺海獠》载:予之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用伞防日晒的,《默记》卷中有载:元丰末,王荆公在蒋山野次,跨驴出入。时正盛暑,而提刑李茂直往候见,即于道左遇之。……语甚久,日转西矣,茂直令张伞,而日光正漏在荆公身上,茂直语左右,令称伞就相公。公曰:'不须。若使后世做牛,须着与他日里耕田。'此外,药品同样是人们外出时必备的。这可从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林复》所载中可知:林复……及其潮阳,遇诸道间。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林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于僧寺中。林知必不免,愿一见家人诀别。既入室,亟探橐中药,投酒中饮之……时人董汲还著有《旅舍备要方》,作者在序中说:汲少小多病,因习医药,常思世人荣辱汨驰,喜怒妄作,饮食不节,兴居无常,倏忽之间,疾起不测,迫于仓卒,不暇药饵,以斯致困,可不惜哉。况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触居多,邪气易入,方药备急,尤当究心,且如触寒心痛,冒热中喝,厥风涎潮,伏暑霍乱,急病急治,方可安全。推类求之,不能悉数,汲自业医以来,收经效奇方,计百余道,证治而法略,使览之者晓然可用,目之曰《旅舍备要方》,为一卷。庶几道途疾病,治疗有归。不敢私隐,具录如左。董汲序。其药有治疗斑疹的神仙紫雪,有治疗痰证的小半夏汤、枳实丸,有治疗霍乱的丸方及厚朴汤、龙骨汤、大豉汤,有治疗腰痛的药棋子、神功丸,治疗妇人疾病的万安丸,小儿科的麝香膏,以及治疗耳、口、牙齿等病的赴筵散、细辛散,等等。
(二)旅费的筹集
旅费在宋代又称为路费、盘缠、盘费、裹足、行费、裹费等,如《夷坚乙志》卷七《布张家》:邢州富人张翁,本以接小商布货为业。……张与路费,天未晓,亲送之出城。《清平山堂话本》卷三《杨温拦路虎传》:要归京去,又无盘缠。《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秀才闷闷不已,又没甚么盘缠,也自羞归故里。又,《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望家乡又在数千里之外,身下没些个盘缠。《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唐)垌初欲言时,就曾鲁公借钱三百千。以言荆公了,必见逐。贫,用以作裹足。《张协状元》一出:些少裹足,路途里欲得支费,望周全不须劫去。九出:张协有些子,盘费钱,怕一路欲支遣。又十九出:程途怕远,只要钱支遣。《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官员使命往来差防,送人常一二百人,止在道路。兵士虽给口食二升,裹费不足。盘费在宋代也有旅费的意思,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兵十二》载,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为完善每年取押纲马的制度,责令军政部门要分工协作,并明确从各司量给盘费,以保证军马的安全运送。裹费之名在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住山僧》中有载:杨诚斋立朝时,计料自京还家之裹费,贮以一箧,钥而置之卧所。
由于长途旅行,故此所需的路费数目也较大,需要经过一番筹备。或经过长期筹备,或典卖田地房产,或向亲友求助,或向富人借高利贷。其中借贷在当时颇为常见,如缙云何丞相(执中)在布衣时贫甚,预乡贡,将入京师,无以为资,往谒大姓假贷。(5)又如《张协状元》二十出:你出路日子在眼前,我一夜思之怕没盘缠,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夷坚支志丁》卷七《丁�科名》载:�假贷族党,得旅费,径入京师,补试太学,预贡籍。《夷坚三志己》卷二《程喜真非人》:吾欲权寄汝在守坟仆家数日,却营办道路盘费,相携去外方稳便团聚,汝意如何?
二、行神祭祀
宋人有行前祭神的习俗,如苏轼《泗州僧伽塔》诗云: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这种行前祭神的习俗,在古代称为祖道,它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生动的描绘:在《清明上河图》中部的平桥与高大的咚咚鼓楼之间,有一辆两个人前拉后推的重载独轮车,车前还有一头瘦驴使劲地蹬地牵引着它。在车上满载的物品上边有一条宽边的布幅遮盖着。这块布幅上面布满了文字花纹。另外还有一把大伞挂在这辆车上。这种车就是宋代都市中常见的串车。这辆串车的后面紧随着一行人,一人牵着一头蹇驴;他的后面跟随着一个仆从,仆人挑着行装,为防止阴雨天气,挑担一头也挂着一把伞,这伞的形状与串车所挂的那把伞略同。骑驴人的侧后方有三个衣着皂袍的人,两人恭立,摊手作送别状;另一个人单膝跪地,他的前面侧倒着一只黄羊。跪地之人仰面望着骑驴之人,口中好像还念念有词,而骑驴之人则回首顾盼,眼中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他们的行动、言语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在他们的侧后方,有两个挑担的人回首张望着他们,另有两个人面向他们有议论,还有两个人侧视着他们在小声嘀咕些什么。据孔庆赞先生研究,这是典型的祖道祭祀场景。首先,祖的地点正在大门之外,这正如今天送客送出大门外一样;其次,所用祭品正是古代祖道时常用的黄羊或黄狗;再者,跪地之人正在祝告,而骑驴之人正在回首倾听,面露依依惜别之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乘驴者正是宋人所说的策蹇重戴的远游士人的典型形象。(6)
从文献记载来看,宋人的行神主要可以分为陆地行神和水上行神两种,其中陆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天妃等。
梓潼君为蜀道行神,据北宋《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此神姓张,名恶之(一作亚之),晋人,居蜀之七曲山,后战死而庙存。传说唐玄宗、唐僖宗奔蜀时曾得其护佑,故封其为济顺王。宋代又因其传说帮助宋军平定王均、李顺之乱,故在咸平年间被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同时,道教将其视为文昌司禄帝君,奉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因此,文人士大夫多将其供奉于家。如《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
五通神同样被一些宋人奉为行神,如《夷坚三志辛》卷五《吴长者》载:乐平故老吴曾,字孝先,洁处重义,里社称为长者。尝有异乡客泊旅邸,置伞于房外,遂失之,来见吴曰:'微物不足惜,但贮五通神像,奉事多年,一旦属他人,道途无所依倚。知公长者,能为我访索乎?'
关于江湖上行神之俗,在陆游《入蜀记》中多有记载,如十三日,至富池昭勇庙,以壶酒特豕谒昭毅武惠爱灵显王神。……祭享之盛,以夜继日,庙祝岁输官钱千二百缗,则神之灵可知也。舟人云:'若精虔致祷,则神能分风以应往来之舟。'四日,平旦,始解舟。舟人云:'自此坡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卒多为所害。'是日早,见舟人焚香祈神,云:'告红头须小使头长年三老,莫令错呼错唤。'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长读长幼之长。乃知老杜'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之语,盖如此。二十二日,……中夜后,舟人祀峡神,屠一�。二十六日,……祭江渎庙,用壶酒特豕。庙在沙市之东三四里,神曰昭灵孚应威惠广源王,盖四渎之一,最为典祀之正者。此外,龙王神也是宋人经常祭祀的行神。方勺《泊宅编》记鄱阳湖畔的龙王本庙云:士大夫及商旅过者,无不杀牲以祭,大者羊豕,小者鸡鹅,殆无虚日。又,周辉《清波杂志》卷二《小孤祠》:辉平生四泛大江,备尝艰险,共载生死,系于沉浮之间。每过龙祠,薰炉沥觞唯谨。范成大《骖鸾录》:闰月一日,宿邬子口。邬子者,鄱阳湖尾了,名为盗区,非便风张帆,及有船伴不可过。大雪,泊舟龙王庙。二日,雪甚风横,祷于龙神。午霁,发船邬子。洪迈《夷坚支志丁》卷七《芜湖龙祠》载:绍熙五年春,江西安抚司将官林应趾部豫章米纲往金陵。抵芜湖,内一舟最大,所载千斛,中夜忽漏作,水入如涌,舟中之人惶窘无计。林具衣冠向龙祠拜祷……又,卷八《潭州都监》载:潭州兵马都监某,出于天马禁卫,离兵籍得官。既满秩,府帅使押米万石至鄂渚,因挈家行。道过青草洞庭湖,泊舟龙王庙下,当具牲牢礼谒。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被人们视为江湖上的行神。如方勺《泊宅编》卷三载道:赣石数百里之险,天下所共闻。若雨少溪浅,则舟舫皆木义以待,有留数月者。虔州水东有显庆庙甚灵,或至诚祷之,则一夕长水数尺,送舟出石。故无雨而涨,士人谓之清涨。前此,士大夫有祷辄应,刻石以识于庙庭甚多。赵蕃《舟行》诗也反映了宋人舟行祭江神时的情景:夜来投宿定花浦,迄晓占风更前迈。波涛汹涌势莫遏,顾视吾舟真若芥。是时霜威甚可怖,篙师战缩不可耐。急温浊酒浇肺肝,向者肌寒人安在。自怜不比娄师德,未可轻犯垂堂戒。径搜苦语谢江神,恐惧偷生勿吾怪。(7)�
宋代海上航行的保护神众多,如台州临海县上亭保,有小刹曰真如院。东庑置轮藏,其神一躯,素著灵验。海商去来,祈祷供施无虚日。(8)而沿海的福建地区就更多了,有仙游的东瓯神女、涵江的灵显侯、郡北的大官神、福州屿神、泉州通远王神等数位海神,他们均在各地有较大的影响,如兴化军城北的祥应庙神,也为海商所皈依,商人远行,莫不来祈。(9)又如泉州延福寺的通远王神在当地就广有影响。据文献记载,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 (10)当地市舶司都要在九日山上举行盛大的祈风仪式,届时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出席,并勒石纪胜。曾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在他所撰的《祈风文》中说道: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是以国有典礼……一岁而再祷焉。又曰: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但后来随着天妃(即后人所说的妈祖)信仰的崛起,这一仪式也被其代替了。
据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天妃原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莆田湄州人林愿第六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少能言人祸福,且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人称龙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升化后,常穿朱衣飞翻海上,故民间设庙祀之,号通贤神女。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首建天妃宫(即妈祖庙)。北宋宣和年间,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中途遭遇大风,八只船中有七只沉溺,独路允迪一舟因有湄州神女保佑完好无损。于是,路允迪出使回来后,上奏于朝,朝廷赐庙额为顺济,正式列入国家祀典。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统治者又封其为灵惠夫人;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改封为灵惠妃。(11)于是天妃信仰在民间迅速盛行起来,官员奉命出使海外,商人出洋经商,渔民出海捕鱼,在船舶启锚之前,总是要到天妃庙祭祀,祈求天妃保佑顺风和安全。千里危樯一信风。(12)时人刘克庄说妃庙遍于莆(田),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13)此外,其他沿海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天祀庙。(14)
崇福夫人在福建、岭南也被人们视为海神。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崇福夫人神兵》载道:广州城南五里,有崇福无极夫人庙,碧瓦朱甍,庙貌雄壮,南船往来,无不乞灵于此。庙之后宫绘画夫人梳装之像,如鸾镜、凤钗、龙巾、象栉、床帐、衣服、金银器皿、珠玉异宝,堆积满前,皆海商所献,各有库藏收掌。凡贩海之人,能就庙祈�,许以钱本借贷者,纵遇风涛而不害,获利亦不赀。庙有出纳二库掌之。船有遇风险者,遥呼告神,若有火轮到船旋绕,纵险亦不必忧。凡过庙祷祈者,无不各生敬心。又,《夷坚支志戊》卷一《浮曦妃祠》载: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海还乡。舟次莆田境浮曦湾,未及出港,或人来告:'有贼船六只在近洋,盍谋脱计?'于是舟师诣崇福夫人庙求救护。此外,还有祭拜广利王的,如《夷坚乙志》卷四《赵士藻》载:赵士藻,绍兴中权广东东南道税官。既罢,与同官刘令、孙尉共买舟泛海如临安。士藻挈妻子已下凡六人俱,初抵广利王庙下。舟人言:'法当具牲酒奠谒。'藻欲往,而令、尉者持不可。是夕,藻梦与二人入庙中,王震怒责之曰:'汝曹为士大夫,当知去就。大凡过一郡一邑,犹有地主之敬,今欲航巨浸而傲我不谒,岂礼也哉!'……
行神和道神除要保佑人们交通安全外,还往往兼有其他职能。如宋人蔡 《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神祠,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又,宋人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四也有一则题为草鞋大王事的故事,传说蜀道上有一千年古木,树叶繁茂,荫可庇一亩,因此往来的行者常常要到这株树下歇息。歇息时,一些行人在这里要换上新草鞋,而将走破的旧草鞋遗弃在此,或将旧草鞋挂在树枝上以为戏,久而久之,这株树上挂满了千百双旧草鞋。后来有人在这株树下卜问心事,并常常应验,遂敬以为神。有一天,一位士人上城应举时路过这里,他在树上用佩刀刻写了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几个字。等他参加应举回来时,发现这里已经立起了四柱小庙堂。士人看后笑而不言,走开了。三年后,当他再次经过这里时,小庙堂已经变成了规模宏大壮丽的祠宇,并且有不少人家居住在这里。他看后大为惊讶,忙问周围百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说是草鞋大王灵验无比。于是,这一天士人留宿于此,夜里他托梦问此神:神之名号不过是我一时戏书,为什么今天奉祠竟然如此之盛?你究竟是谁呢?此神告诉他:我本是附近驿传系统的老铺兵,平生不敢欺心,被裁汰之后,经常在这里帮助负重而行走困难的路人。不料天帝竟然记得我这一劳绩,但始终未能安排居处,承你书此'草鞋大王'之号,于是才受封并享用奉祀。士人又问道:那么,为什么卜问总是很灵验呢?神答道:这并不是我的神能,不过是及时上奏天帝,帝感其诚,于是才给予答复。最后,士人请神能够预告自己的前程。第二夜,士人在梦中见神告道:你一定会在某年登第,将来官职会达到某某品级。果然后来一一应验。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宋代行神崇拜的情况。(15)
此外,商人乘大船出海贸易时还有祈舶 风的风俗。舶 风为信风之一种,有了这种风,可使船乘风破浪,快速地到达目的地。陈岩肖《庚溪诗话》载道:每暑月,则有东南风数日,甚者至逾旬而止,吴人名之曰'舶 风',云:海外舶船祷于神而得之,乘此风到江浙间也。(16)苏轼《船 风》诗曰: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船 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作者在诗序中还说: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月,岁岁如此,吴人谓之舶 风,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与舶俱至云尔。
三、卜行择吉
宋人出行有择日的习俗,这可从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如陆泳《吴下田家志》载:出入忌月忌。又,敦煌出土的伯三四○三《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历书》也载:正月……二十日己丑火开,岁对九焦九坎疗病、嫁娶、出行吉。《马可波罗行纪》在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风俗时说:此地之人有下述之风习,……如有一人欲旅行时,则往询星者,告以生辰,卜其是否利于出行,星者偶若答以不宜,则罢其行,待至适宜之日。人信星者之说甚笃,缘星者精于其术,常作实言也。(17)但也有不信于此的,如(邵)康节先公出行不择日,或告之以不利则不行。盖曰:'人未言则不知,既言则有知,知而必行,则与鬼神敌也'……(18)
四、分离习俗
宋代的分离习俗,据学者研究,有饯别送行、持金赠行和送别三种礼俗。
(一)饯别
饯别又称饯行、送行,其俗在宋代颇为盛行。据文献记载,中外商船出海时,市舶司机构照例要支送酒食;有时还要设宴饯行,届时大小商人和水手、杂工均可参加。(19)
时人送亲朋友好远行时,往往要在城门外或郊外设送行酒宴。如《涑水记闻辑佚》载: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无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五总志》曰:蔡元长自成都召还过洛,时陈和叔为留守,文潞公以太师就第,饯行于白马寺。陆游《入蜀记》载:(乾道)六年闰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云寺,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周密《齐东野语》卷八《曹西士上竿诗》:赵南仲……赴镇之日,朝绅置酒以饯。又同书卷二十《刘长卿诗》:刘后以召还,吴饯于郊外。《醉翁谈录》佚文《苏小卿》:美任归京,官吏送至邮亭饯别。《清平山堂话本》卷一《柳耆卿诗酒江楼记》:这柳耆卿诗词文采,压于才士。因此近侍官僚喜敬者,多举孝廉,保奏耆卿为江浙路管下余杭县宰。柳耆卿乃辞谢官僚,别了三个行首,各各饯别而不忍舍,遂别亲朋,将带仆人,携琴、剑、书箱,迤逦在路。《青琐高议》前集卷十《王幼玉传》还记载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饯别情景。故事载东都士人柳富与名妓王幼玉相恋,富因久游,亲促其归。幼玉潜往别,共饮野店中。玉曰:'子有清才,我有丽质,才色相得,誓不相舍,自然之理。我之心,子之意,质诸神明,结之松筠久矣。子必异日有有潇湘之游,我亦待君之来。'于是二人共盟,焚香,致其灰于酒中共饮之。是夕,同宿于江上。翌日,富作词别幼玉,名《醉高楼》。词曰:'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伊爱我,我怜伊。青草岸头人独立,画船东去橹声迟。楚天低,回望处,两依依。后会也知俱有愿,未知何日是佳期?心下事,乱如丝。好天良夜还虚过,辜负我,两心知。愿伊家,衷肠在,一双飞。'富唱其曲以沽酒,音调辞意悲惋,不能终曲,乃饮酒相与大恸。富乃登舟。《青琐高议》别集卷二《谭意歌传》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故事载名妓谭意歌与潭茶官张正字相恋,后张调任他处,谭意歌乃治行,饯之郊外。张登途,意把臂嘱曰:'子本名家,我乃娼类,以贱偶贵,诚非佳婚。况室无主祭之妇,堂有垂白之亲。今之分袂,决无后期。'张曰:'盟誓之言,皎如日月,苟或背此,神明非欺。'意曰:'我腹有君之息数月矣;此君之体也,君宜念之。'相与极恸,乃舍去。筵酒之后,正式出行了!
宋代饯别之俗为古代祖帐之遗风,时人又称为祖席。(20)如《醉翁谈录》辛集卷二载:魁行,桂为祖席郊外,仍赠以诗……梅尧臣有诗曰:古人相送赠以言,今人相送举以酒,酒行殷勤意岂 ,酒罢踌躇悲更有……(21)�
(二) 持金赠行与送行诗
持金赠行是指亲朋好友送别时,赠以路费。如高登《辞馈金》诗序曰:顷罢官临庆,士民 留不果,乃相与持金赠行,勤勤之意,既不可却,复不当受,因请买书郡庠,以遗学者,作诗谢之。
宋代重文,故以诗词送行之俗也颇为盛行。这种诗词,时人称之为送行诗、送行词。如《鹤林玉露》乙编卷二《迁谪量移》载:吕子约谪庐陵,量移高安,杨诚斋送行诗云:'不愁不上青霄去,上了青霄莫爱身。'盖祖杜少陵送严郑公云:'公若居台辅,临危莫爱身。'然以之送迁谪流徙之士,则意味尤深长也。又,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蜀娼词》载:传一蜀妓送行词云:'欲寄意,浑无所有,折尽市桥官柳。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将放船楚江口。
后会不知何日又,是男儿,休要镇长相守。苟富贵无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亦可喜也。
(三) 送别
宋人送别,当以男女情人之间的别离最为难舍难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就对此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这首词中还可知,宋人送行的时间一般在拂晓。自然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也是凄惨苦痛的。吕惠卿《建宁军节度使谢表》中所说的衰疲远谪,人皆知其难堪;亲爱生离,闻者为之太息,就表达了当时官员远谪偏僻地区、与家人作生死告别时的心情。
而朋友之间的送别同样令人感动,范成大《吴郡志》中就记载了友人千里送人的动人故事。故事载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在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任上,奉旨召对,离成都回故乡苏州时,其友人闻悉后,纷纷与他送别:四十里宿新津县。成都及此郡送客毕会邑中,借居僦舍皆满,县人以为盛。戊寅。为送客住一日,饭罢发遣令各归,留者尚十五六。新津县廨上雨傍风,无一宽洁处,送客贪于相送,欢然竟日,忘其居之陋也。辛巳。招送客燕于眉山馆,与叙别。蜀中送客至嘉川归尽,独杨商卿父子、谭季壬德称三人送至此,逾千里矣,乃为留一宿以话别。
(四) 壮行
宋代出行时还有壮行之俗,届时亲人或朋友往往要为出行之人设酒壮行,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送夫入学》载:宋嘉熙戊戌,兴化陈彦章混补试中。次年正月往参大学,时方新娶,其妻作《沁园春》以壮其行,词曰:'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笑世人无眼,老夫得法,官人易聘,国士难媒。印信乘龙,夤缘叶凤,还与扬鞭还得来。果然是,西雍人物,京样官坯。送郎上马三杯,莫把离愁恼别怀。那孤灯只砚,郎君珍重,离愁别恨,奴自推排。白发夫妻,青衫事业,两句微吟当折梅。彦章去,早归则个,免待相催。'一时传播,以为佳话。有的还要赠以一些路费,如辛弃疾帅浙东时,曾为刘过壮行色,而且还送上一千缗钱作为其路费。
宋代的风俗人情有哪些?-k8凯发
2022年07月01日 23:59:4460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 特别关注
-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习俗区别?
4 2
关于东盟十国的各种信息?
164 0
东盟十国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
139 0
形容东南亚风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