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1.特色的沪剧,由独角戏形成的滑稽戏。
2.旗袍文化。
3.具有江南风情的水乡文化以及包括万国建筑群的外滩文化
4.上海本帮菜之类的 饮食文化
上海外滩美食
1、本帮熏鱼
熏鱼是江浙地区的流行鱼品,在上海更多的是作为冷菜使用,所选食材多数都是青鱼,取其背脊部分烹饪而成。
在烹饪之前,将青鱼切块处理之后,放入坛子里,用秘方腌制三小时以上,多种原料搭配,腌制出酥软的熏鱼,其口味甜咸苦口,辣味回荡舌尖,若即若离的辣感,更是让人心动,而作为新鲜出炉的熏鱼滋味更佳。
2、生煎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生煎包,可谓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典型之一了。在当地有时人们会称它为包子或者馒头,薄薄的皮包着丰满香嫩的肉馅,不仅口感酥香,其外观更是小巧玲珑,很是可爱。
金黄色的包底,白色的包身,表面洒着少许葱花,食用的时候在沾点醋,口感真的是美妙,咬上第一口,当馅汁入口的那一刻,整个舌尖便被这美味给包围了。
3、腌笃鲜
“腌”即咸,“鲜”即新鲜,“笃”意为用小火焖。腌笃鲜是上海本帮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色之一,由春笋,咸肉和鲜猪肉置于文火慢炖熬制而成,讲究原汁原味,无需另加调料。其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
4、水晶河虾仁
河虾以头大、口感好、营养丰富而得名,原产地在沪杭一带。要想使虾仁变成透明状的白色,就得事先炒一下,再放上些佐料。这样,一盘香嫩可口、晶莹剔透的水晶河虾仁就烹饪好了。
5、草头圈子
草头圈子实际上是两道菜,生煸草头和红烧圈子,“草头”指的是苜蓿,“圈子”则是猪直肠,因猪肠油脂太多,而草头是著名的“油抹布”,两相搭配,草吸油脂,肠浸清香,大有“洗净铅华,摧刚为柔,清雅脱俗”的感觉。此菜色泽深红间绿,圈子酥烂软熟,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还可食补。
沪菜即上海菜,是中国的主要地方风味菜之一。本帮菜是上海菜的别称,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所谓本帮,即本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
后为适应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本帮菜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糖,别具江南风味。
上海人主食吃什么的
上海人主食是米饭。
上海人一年四季的三餐大多以米饭为主食。过去,早餐常以隔晚的米饭用开水泡后加温煮熟,俗称“泡饭”,夏天则干脆用开水冲泡,早饭菜比较简单,如酱瓜、腐乳、花生、肉松等,还有不少的人早餐以大饼、油条、豆浆、阳春面等为主。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不少人的早餐已经“欧化”,什么牛奶、面包加鸡蛋等,但还有许多人却保持着老传统。
上海人一般不喜欢吃肥膘大肉,爱食水产品,都用精制油或豆油炒菜,喜欢清淡,但讲究色、香、味,三菜一汤较为普遍。
扩展资料
上海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上述十六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名菜如“红烧蛔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糟钵头”则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上海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还有不少菜馆吸取外地菜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改革了烹调方法,上海菜达到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的独特风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上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