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突出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k8凯发

2022年08月09日 06:59:43230

在物质生活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和服装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胡饼和胡服的作用尤大。过去汉族只会水煮面食,不会烙饼。真正的饼是西北少数民族带进来的,所以叫胡饼,并在这时普及开来,发展成为面食中最重要的一种。胡麻、胡瓜、胡桃及油菜等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像“酥”之类的奶制品,也是此时传入并日益推广的。汉服的特征是上衣下裳或宽袖长袍,穿开裆裤。所以箕踞而坐成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举止。胡服夹领小袖、紧身,满裆裤,适应马背上的生活。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引进胡服,但没有进入日常生活,此时普及且为汉族人民喜爱。魏孝文帝改革曾下令禁胡服,但结果穿着胡服者越来越多。隋唐的官场上也“全用胡服”,只不过是由左衽改为右衽而已。这是生活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因为胡服更美观实用,更便于生活,决非皇帝一纸诏令可以改变。
  就精神生活而言,少数民族对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隋唐时期的燕乐和西凉乐,绝大部分源自北朝的胡汉混合乐。迄今为我国人民喜爱的笛、琵琶等乐器,是在此时曾及并进入大雅之堂的。民歌中反映民族融合的精品,无过于《敕勒歌》和《木兰辞》了。如果说《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是游牧生活的写照的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却是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产生的中原妇女的形象。此外影响中国人民生活至深的佛教的广泛流传,也与少数民族统治者组织佛经翻译班子,大力提倡和推广密不可分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事例

最明显的就是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逐渐消失,他们和汉族相互融合成为了一家人。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很有代表性,也可以称为“汉化”运动。他尊孔子为文圣尼父,把鲜卑的一些土姓改为汉姓如“拓跋”改为“元”,“丘穆陵”为“穆”等等,他自己就从拓跋宏改成了元宏。他还改革旧官制,借鉴魏晋制度,禁止使用胡人的服装和语言,全民讲汉语。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的表现

与南北朝相比,元朝的民族融合不仅在范围上更广,而且在融合程度也大大加深.主要表现在:①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在元朝统一全国的基础上出现的,范围更广.②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合,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汉人.③最重要的是,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经济;③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文化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重大的推动作用。请解释一下,“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这种融合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少数民族的饮食逐渐由畜产品变成农产品,同时汉人也开始吃胡饼,乳饼类。(北魏孝文帝时期)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满意请楼主多用几秒钟采纳我的答案,这将是鼓励我们更好的为其他网友解答的动力。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追问。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