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清末时,满族八旗子弟纷纷改为汉姓,他们都改成姓什么了?-k8凯发

2022年09月06日 02:09:1380

姓氏是民族乃至家族的标志,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姓氏,它是一个民族里面的血缘分支——家族的一个特有的符号,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也不例外。姓氏在满语中叫哈拉,而旗下的家族则称穆昆。

在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姓氏跟汉族不同,是多音节的,如果用汉字去表达、去书写,最初时需要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汉字才能完全表述。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是非常自信、非常有优越感的。他们踌躇满志,觉得既然可以用武力能让中原人屈服,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替代华夏文化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赢者通吃也是亘古不变的传统。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远非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武力让汉人屈服很容易,比如可以屠城,让他们易服剃头。但文化征服太吃力了,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实现。

渐渐地,清朝统治者发现,不但满语不好推广,满文推广起来也非常费力。上朝的时候不得不使用两种语言,奏折中也不得不实行两种文字。而且那些不争气的满人还被汉人的生活习俗所感染,姓名习惯也向汉人靠拢。乾隆时期曾经下达过一个内部通知,禁止满人姓氏汉化,违者不予录用,但收效甚微。

那些满人子弟在跟汉人交往的时候,纷纷向汉人学习,把自己的姓氏变成单音节的。

满族姓氏形成也非常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了。可是在最初的时候,姓氏仅仅是从来标识氏族内部的成员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氏族内部人口的膨胀,不断从本氏族里剥离出去,衍生出许多分支。为了跟原先的氏族进行区分,不得不诞生出新的姓氏。就这样人口生生不息,姓氏也不断增加。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姓氏也不断推陈出新,姓氏依据也五花八门。

有的是以地名为姓,比如宁古塔;有的以动物为姓,譬如钮钴禄原意为狼;有的则以自然气象和季节为姓;有的觉得汉人姓氏简便干脆向汉人姓氏靠拢,如马佳等。满族人口不多,姓氏不少。根据《八旗氏族通谱》与《皇朝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资料记载,满族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姓氏约有650个左右。

而根据社科院的某位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供了更详细的资料显示,算上已经脱谱的诸多姓氏,满族的姓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700个。

在清朝统治时期,八旗子弟最初是以自己的满人身份为荣,对外或者跟汉人交往,姓氏就是身份的象征,一张尊贵的名片。到了社交场合或者官场,一报上自己的名字就立马高人一等。所以好多人坚持自己民族特色,包括服饰和姓氏。

可是到了后来,满族的生活习俗发生很大变化,姓氏也渐渐汉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被汉族文化影响。

因为汉族的姓氏是单音节的,满族人数太少,到了中原就像一滴海水融进江河,悄无声息。满清入关,满族人淹没在汉人堆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满人长期耳濡目染接受熏陶,难免发生改变。

二、政治考量。

由于满清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汉人已经认可了满人对自己的统治,确认了他们的统治合法性,尊满人为主。但辛亥革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让汉人麻木的灵魂开始苏醒。

于是大家开始敌视满人,把八旗铁骑欠下的血债算到后来的满人头上。这下可让满族人怎么活?

原来一报上姓氏就会叫人毕恭毕敬的满人突然发现,姓氏会让他们遭到仇视、鄙视,于是就不得不对自己的姓氏进行汉化。

三、 为了生存。

清帝退位后,原来只会逗鸟遛狗的八旗子弟生存受到了挑战,他们不得不自食其力开始自我拯救。于是他们纷纷拜师学艺,下海经商。卖水果、卖字画、卖海鲜,卖冰糖葫芦。而经商不但要吃苦,还会接受顾客的白眼。不仅是衣着,而且还有姓氏。为了减少敌视,他们穿上汉服,改姓汉姓,改说汉语,彻底融入社会。

四、通婚。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歧视,提倡民族融合,鼓励民族通婚。为了通婚方便,满姓汉化是最大的选择。 其实满族姓氏改汉姓非常简单,没有那么难。

比如爱新觉罗这个姓,就取其中的单字发音,改成了金、罗、艾这三个姓氏。还有乌雅姓氏去掉了雅这个字,只保留乌的音,改为吴,而大腕吴京就是乌雅姓氏的后人。比如《我爱我家》的编剧,大才子英达,他就是满族人,英姓为赐姓;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也是满族人,来自于舒穆禄氏。

满族的姓氏中有八大姓排在所有满族姓氏的前列,这八大姓主要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佟大为和关悦夫妻俩都是满族人,祖先就是佟佳氏和瓜尔佳氏。

现在的满族人民,已经跟汉族人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他们还保留着一定的自身民族特色,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总人数有一千多万。他们和其它50多个民族一样,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幸福生活着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