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时期努力建成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旅游业发展任务众多,笔者认为其中的重点任务集中在5个方面,具体包括:
一、完善旅游市场开拓手段,推动有质量的旅游总量扩张
完善旅游市场开拓,应围绕高质量国际入境市场,国际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设进行,包括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目的地形象推广;围绕国内高质量旅游体验,形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消费能力提升计划等多层次发展规划;围绕低收入人群的旅游权利,制定国民福利旅游计划;针对中小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夏令营制度,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同时,对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费用在家庭成员的所得税中进行抵扣,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夏令营进行部分或全额资助。
二、继续优化旅游业自身结构,积极优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旅游业自身结构的优化重在推动所有制结构优化,打破旅游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壁垒,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通过鼓励创业创新,重点在围绕乡村建设、缓解贫困等方面形成更多的创业创新企业,推动旅游业在城乡结构平衡中的突出作用。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地位的优化,主要在于构建科学客观的旅游统计体系(包括总量统计、投资统计以及增加值统计等),利于摸清家底,有效决策;全面梳理并强化旅游业发展在社会和谐、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旅游外交工程、旅游和谐工程、旅游文化交流工程等;从产业结构分类深化的角度,引导旅游与幸福感、旅游与增进新知、旅游与社会病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和产品供给升级。
三、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的重点在于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围绕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旅游创业创新;推动形成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体系,在全国重点企业、重点旅游科研院所已有建设基础上,在全国布局若干个旅游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围绕大数据时代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影响,梳理国家旅游局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市场监管措施,对原有制度和政策进行评估,以适应“十三五”乃至更长远时期的技术与市场发展需要;加强跨境旅游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包括境外购买境内旅游相关产品,和境内购买境外旅游相关产品的跨境旅游贸易,探索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园;立足大数据,对旅游者的体验评价、关注焦点等进行实时跟踪、阶段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在线声誉评价机制;立足大数据建立旅游流量的监测和预警制度。
四、扩大旅游业开放,加快边境旅游发展
扩大旅游业开放,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重点应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围绕战略能力重构式和战略能力渐进式这两种不同的对外旅游投资模式,建立中国对外旅游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吸引旅游外资的清单和评估引导机制;在边境地区建立旅游经济特区体系,在内地评估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借鉴自贸区经验,探索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的旅游服务贸易特区;加快面向国内民众的免税店体系建设;以中国出境市场规模扩张为基础,改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储备更多高层国际性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国际旅游市场的中国治理,建立新型国际性旅游组织,提高在现有国际性旅游组织中的主导权,构建与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旅游发展协调与管制能力体系。
应会同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出境旅行统计框架,力求全面、科学地掌握我国出境旅行的流向、消费、诉求、评价等相关信息,这既是准确了解我国出境旅行消费状况的需要,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就出境旅行者获得更好的目的地服务与有关目的地国家(地区)有效协商的基础。
五、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差别化管理
应加强旅游资源差别化管理,平衡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出口和资源型旅游产品的进口,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角度,评估中国境内现有资源的旅游接待能力;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评估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质量提升和中国国内旅游需求能力满足的积极作用。
在现行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国家休闲区,平衡资源保护和休闲利用之间的关系;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的国家公园游憩空间,建立包括国家公园、历史纪念地等多种形态在内的全新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完善国家公园体制,突出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公园的管辖权限;适应高速交通体系发展、自驾车出行潮流的兴起以及我国众多的线性旅游资源,研究建立国家风景廊道体系。
2.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旅游外交战略,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拓展与重点国家旅游交流,创新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3.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
“1 1 n”创新体系,第一个“1”为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秦创原全省创新驱动总平台,第二个“1”为总体布局,建设“一核三区多园”西部创新高地,“一核”为西安丝路科创中心,“三区”为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 “多园”是多个创新型园区,“n”是实施八大创新工程和41项重点任务。八大创新工程分别为源头创新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数字陕西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4. 我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时期努力建成什么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 游乐”、“景区 剧场”、“景区 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5.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吹响了开发建设的号角,66年来,累计人工造林2000多万亩,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立方米,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
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挂锯停斧,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标志着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开启了生态保护建设的新纪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
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我们将牢记党的重托,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突出生态林区实现两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以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转变。
更新思想理念,生态主业更加突出。内蒙古大兴安岭编制了《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了“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和“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专题培训研讨,主责、主业、主体意识更加突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新理念,突出管护培育、防范打击和灾害防控3个重点,推进林地“一张图”应用,实现监测与监督并重。强化保护区建设,提升了保护层次,构建森林大管护格局,加强森林防火预案、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开展无公害防治等措施,增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控能力。林区正在形成立体化、网格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祖国北疆生态保护建设体系。在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实行任务清单制,梳理七大类38项问题,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林区先行先试、转变职能,将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摆在工作重心。
坚持绿色发展,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内蒙古大兴安岭制订了《林区旅游“十三五”规划》《林区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林业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效能运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弹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协奏曲”,深入推进“旅游 ”战略,开展了森林旅游节等重大旅游活动,林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碳汇试点项目有序推进,碳汇交易额超百万元。林区还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 n”转型思路已基本成型。
持续改善民生,职工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林区统筹资金为职工增资,使职工年人均工资突破5万元,启动了企业年金制度,年安排资金1600余万元用于扶贫帮困工作,妥善安置了1.65万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富余职工。切实巩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深远山区搬迁成果,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5.22万户林业职工搬迁到中心城镇。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林区公路、机场、信息通信等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加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建设美丽林区迎来新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迎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期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下,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在财政、科技、金融服务、项目等多方面支持林业发展。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新动力、提供了新能量。作为国有林区改革的试点,内蒙古大兴安岭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是党的重托,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77.44%,天然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森林年净生长量能够承担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1/10,庇护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10,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野生经济真菌和植物近1200种。依托林区资源优势,我们要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林区。同时,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扶贫,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为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作表率。
实现美丽林区分三步走
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大兴安岭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聚焦生态主业、抓住改革主线、突出转型主旨、强化党建主责,推动全面建成小康林区,把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
6. 简述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符合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淄博市“十三五”规划和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淄博市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有益的作用
7. 我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时期努力建成什么社会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刷脸入园,享受智慧旅游便利;在西江千户苗寨,喝一席“高山流水”,感受苗寨的醉人与多情;在万峰林上纳灰村,租一辆自行车,徜徉于田园山水之间……
游客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参观 罗星汉 摄
山水风光浑然天成,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旅游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贵州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加快打造“双一流”目的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进程中,全省旅游业呈现持续井喷、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供需两旺,旅游复苏强劲
2021年“端午”假期,返乡探亲、家庭出游、小团队自由行等多种出行需求叠加,使得贵州旅游市场持续向好。根据第三方抽样调查结果初步测算,假期三天贵州累计接待游客154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3亿元。
其中,针对传统佳节,施秉、镇远、思南等地举办的龙舟赛,成为端午小长假里盛大的民间文化合唱。而青岩古镇、山里江南等多个景区打造的夜游项目,无不繁荣着贵州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
镇远“端午节”龙舟竞渡 龙顺伟 摄
旅游消费的有序释放,得益于供需两侧所下的功夫。
专家指出,从需求侧持续强化消费激励和消费引导,把扩大旅游消费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从供给侧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旅游供给提质升级,则以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引领和创造旅游新需求。
在贵州,通过充分把握旅游业“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的特点,多年来深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常态化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推出旅游包机及专列奖励、景区门票半价等优惠政策,对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牵引作用;与此同时,“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推出588个新项目新业态,不断丰富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
文旅牵手,共建诗与远方
6月28日晚,全新升级的“夜游黄果树”如约而至。在巨大的瀑布背景下,十余项光影互动和真人演艺将贵州原生态、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与山水联动、炫人耳目,为游客送入独具“黄果树风情”的贵州民族文化大餐。
6月28日,游客在黄果树瀑布景区观赏黄果树瀑布夜景 陈熙 摄
“以前觉得来黄果树就是看看大瀑布,现在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客马响对于此次夜游非常满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旅游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旅游业从一味地追求数量和规模逐渐向追求质量和品质转变。这其中,文化和旅游的一次又一次牵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文旅融合产品。
作为红军长征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家赋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使命任务。今年以来,贵州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文化、科技、娱乐等产业融合,设计出具有体验性、趣味性的“旅游 研学”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在铜仁朱砂古镇,千年汞矿因为文旅开发而摆脱资源依赖华丽转身,古镇内扑面而来的矿山工业文化,成为无数中老年游客重返青春的旅游打卡地。在西江千户苗寨,古老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碰撞出一个奇妙而多姿的山地世界,让每位游客只要背上行囊,都能拥抱诗与远方。
融合发展,彰显综合效益
今年30岁的讲解员王小业是瑶山古寨景区的服务之星。7月1日,王小业在家门口接待了著名作家叶辛一行。
“以前根本没想到会做这份工作,更没想到家乡会变成景区。”曾经在广东、江苏、浙江多地打工的王小业之所以能够在家门口工作,得益于荔波“文化 旅游 扶贫”的发展模式。
美丽的罗甸大小井风光 陈慧 摄
在荔波瑶山古寨景区,将传统村落提质扩容后变成景区,将瑶绣、陀螺、陶艺等传统技艺变成生产技能,将农户的老旧楼房改造成民宿客栈,将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变成旅游商品,以及组织群众表演队在景区演出,变农民为演员。通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这“五变”,让瑶山人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
从2014年到2019年,贵州接待游客从3.21亿人次增长到1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895.98亿元提高到12318.86亿元。特别是2016年以来,文化旅游累计带动112.4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了文化旅游发展红利。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渗透力大、融合度高、拉动力强,不仅能与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通过“旅游 ”或“ 旅游”的模式进行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品和业态;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社会事业也有着互相交叉、嫁接和融合发展的基础。
当下贵州正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在此“四化”之中,“旅游产业化作为贵州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一化’,能够为另外‘三化’提供广阔空间,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念说。
8. 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和主要发展战略
1、供给优质产品
促进国内大循环
镜头:当跨越千年的黄鹤楼遇上现代科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夜色中点亮的黄鹤楼脚下,大鼓、二胡、琵琶奏响勇士曲,5d技术呈现出的飞鸟、锦鲤、龙门一一精彩亮相,带来穿越时空的音画对话,为武汉传统文旅地标增添了新符号。几个月来,光影演出《夜上黄鹤楼》一跃成为武汉新的热门旅游打卡项目,为夜间旅游市场打开新窗口。
与此同时,武汉用文旅消费券提振消费信心,经济复苏成效显著。武汉也因此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之一,为全国的文化消费作示范。从“消费券”到“购物节”,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特色发展,探索“新招”,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
文化消费与普通商品消费最大的区别是直指精神和心灵,剧场演出、博物馆、视觉艺术、音乐、电影、节庆活动、体育休闲和旅游等,都直接反映居民幸福体验和生活质量。“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就是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在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邵明华看来,强调用市场去配置资源,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通过文化精品的消费,最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继承弘扬、创新文化的激情迸发。
2、上云用数赋智
顺应数字化大趋势
镜头:辞旧迎新,b站的2021跨年晚会成为一个“破圈”的文化现象,一年前首次直播的人气峰值就接近1亿,今年人气峰值高达2.5亿,“人气爆棚”。最让人惊艳的是,今年的舞台上,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等传统元素与当代舞美艺术融合,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展现“z世代”数字文娱的创造力。
新生代在互联网大潮中乘风破浪,传统文化机构也随机应变,纷纷上云、用数、赋智,加大新媒体、年轻化传播。在疫情冲击下,线上演出成了传统演出行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从最初筛选“库存”影音资料播放到主动推出全新作品,线上演出逐步转型,成为艺术机构逆势而上的全新突破点。疫情期间,中山公园音乐堂首先在微信上推出了86期“线上音乐会”,还把延续多年的暑期艺术品牌“打开艺术之门”也搬至云端;国家大剧院的线上直播成为常态,“4k 5g”的技术提升,使古典音乐、原创舞剧都可在“空中剧场”欣赏,扩大了传播的广度,让艺术与观众隔空相伴。
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倒逼传统文化产业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云展览、云演出、云论坛层出不穷;出版社变身为数据库;读者画像更精准,数据营销锁定消费者。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大趋势,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支撑,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文化形态和内容更新。为此,“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未来已来,内容海量、技术迭代、体验震撼,互联网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重构了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认为,全球文化市场的“最大变数”是文化价值链深度重组,由单一的“管道模式”变为多样的“网络模式”,发展的压力变成转型的动力,求变求新的改革发展动能不断积聚;全新的数字生态中,是截然不同的算法、玩法和活法。适者生存,唯有开放思想,广泛合作,才能开创共赢之路,放大文化影响力。
3、文化同根同源
融入区域大发展
镜头:“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2020年岁末,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11个专栏36个项目,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明确了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优化旅游市场供给等几方面任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七大区域发展战略中,无形的“文化”举足轻重:文化同根同源,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文化培根铸魂,找到共同发展的向心力;文化赋能助推,放大区域协同的竞争力。
“长三角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文化市场要素健全、市场创新机制活跃为特点的长三角模式。”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分析,上海文化金融发达,文化商贸以及高科技赋能文化业突出;浙江民营文化企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小镇,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结合方面非常突出;江苏的旅游业发达,历史文化名城繁多;安徽乡村旅游特色鲜明。三省一市既有共性,又有每个地方的独到之处,互补性强,携手共同做大文化市场。
从文化产业内部来说,要“独善其身”,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从文化产业外部来说,要“兼济天下”,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长城内外、运河两岸、长征沿线,文化精髓彰显,2021年将稳步推进长城、运河和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域广泛、主题鲜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将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创造了实践基地。
4、文化点石成金
振兴乡村大产业
镜头: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靠“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养了近1万多名绣娘,带动了28个乡镇的3800名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由于带贫效果突出,石丽平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目前,在国家级贫困县已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这些工坊为当地的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也成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乡村旅游业日益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需要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负责人单钢新介绍,文旅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推出了全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将培育一批优质的乡村旅游品牌,还推出了全国300条各具特色的能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带贫富民效应凸显。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专门提到“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年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力,融合一二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也在持续升级:第一阶段是看田和吃饭的“农家乐”,第二阶段是游玩和放松的“乡村休闲”,第三阶段是民宿和体验的“乡村度假”,第四阶段是居住和生活的“乡村旅居”,吸引更多年轻人、艺术家走进乡村,让乡村更有活力。
文化点石成金,赋能乡村振兴。融入现代传播,直播带货、短视频记录让农村乡野生活跃然屏上,人们可以隔屏欣赏田园风光,可一键下单采购农副产品,城乡的距离如此接近。文化ip融入村味、村品、村艺、村趣,创意点燃乡村,游客既可以感受田园风光,又可以体味未曾远去的“乡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既成为城里人诗意的“栖息地”,又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5、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文化强国大战略
镜头:千年瓷都景德镇依旧是全世界陶艺家的“圣地”,每年来到景德镇的外国艺术家超过5000人。这些“洋景漂”在疫情期间依然情牵景德镇,虽然不能来到中国,有的通过视频参与线上教学和设计;有的在云上下单,让国内人才帮助进行产品研发和销售;有的还入驻线上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通过直播讲座和线上艺术品商城等,拓展展示交流创作的新空间。
“洋景漂”因为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而情牵景德镇,自发对中国文化产生向往;而景德镇的吸引力不仅在于陶瓷本身,更在于基于手工制瓷业衍生出的独特中式生活方式。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了全世界喜欢陶瓷的艺术家。
“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中国不缺好故事,但缺少会讲故事的人才和方法。特别要以外国人能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认为,这样的国际文化传播,不仅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国家形象、对外开放、贸易投资、经济效益、文化安全、寻求共识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凸显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基因与价值理念,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已经开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放大产业新格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步向建设“文化强国”进发。
9. 十三五时期旅游发展目标
铜仁在:2016年“十三五期间”,以打造“一区五地”为奋斗目标,以市级抓一龙头品牌,乡镇抓特色亮点,区县抓精品景区为发展思路,全力推动文化旅游建设,五年来,融合发展,铜仁的文化旅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示范引领,文化旅游成郊显著,保护利用,文旅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