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寒食节的由来习俗?-k8凯发

2021年07月06日 14:20:08140

寒食节的来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的风俗有:1、拜扫祭祖;2、吃冷食;3、踏青郊游;4、插柳等。

1、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2、吃冷食:为追悯先贤之情,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3、踏青郊游:寒食节也叫踏春,始于唐宋。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4、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

在“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寒食节的风俗:1、寒食饮食:寒食节那天,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冷面冷食的东西,在这天他们会吃一种粥,叫做寒食粥。是用麦大米等做成的粥,还有青精饭,就是一种乌青色的糯米饭,在这天都一定会有这两样吃的。2、寒食插柳:在这天人们会把柳条插在门前,意思就是用来避邪去灾祸的,能够保佑家人的平安,而且插的柳条也有讲究,必须是那种直立向天的那种柳条才有用。3、寒食放风筝:风筝,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时风筝是用来传递书信,是在打仗用的传递信息的东西,而现在就慢慢的变成了供人玩耍的工具,而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烦恼,然后让风筝飘走,就相当于让它带走烦恼,把灾祸和晦气都被风筝带走的意思,所以人们也不会去捡风筝,认为风筝上有着别人的晦气。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