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着好多少数民族好像有30多呢布依族啦、苗族啦、彝族啦、瑶族啦、仡佬族啦、回族啦等等知道说哪民族服装过肯定有卖撒有贵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卖服饰还有多有特色旅游商品
哪些少数民族还有穿少数民族服饰的习惯
藏族 蒙古族 回族 苗族 仡佬族 水族 白族 傣族 基本上56个民族都穿自己的民族服饰,除了满族。因为已经基本上和汉族同化了。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应该如何传承及传承方?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当前,现代化和文化同化致使少数民族文化严重边缘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甚至已经消亡。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出相关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特色文化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因此,寻找有效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迫在眉睫。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开拓性地把标准化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上,以留住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特征符号和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填补我国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的空白
少数民族服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要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民族文化,“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院长兰英亲自挂帅并专门组织包括技术骨干和自治区内专家的研究团队,按照标准制定的规律和方法,充分借鉴和利用内蒙古“蒙古族服饰”研究成果,两年时间走遍12个盟市,行程达4万多公里,深入各旗县博物馆、民俗馆,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同时,进行了大量调研、挖掘、收集,确认服饰标样,采录各种蒙古族服饰信息,拍摄大量的照片,对28个蒙古族部落的服饰进行了全面的确认整理。
后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讨论和严格审定,《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于2012年6月1日发布,2012年8月1日实施。
《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共收录56套蒙古族服饰实物标准样品,有彩色效果图、款式图和裁剪图,并以蒙古语、汉语两种版本发行。
该标准为内蒙古自治区规范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科学、权威的依据,为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承、教学、科研以及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建立了新的平台。该标准的制定适时、科学、严谨,符合国家标准化要求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填补了我国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的空白。
提供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方法
《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首肯。他们指出,《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采取系列标准的形式,制定的蒙古族部落服饰标准既能保存传统服饰的元素,又能不断充实完善服饰标准,提供了开放的机制;在全国首次把标准化技术应用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拓展了标准化领域,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提供了范例;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方法之一,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的规定和《标准化法》的立法宗旨,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认真履行职责的体现。
他们将标准化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创造性地开拓了标准化工作领域,而且也为解决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
《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发挥着重要作用
《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得到了业界的赞誉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而对于上千家民族服饰企业来说,更是期盼已久的喜事。
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已免费为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传统蒙古族服饰制作企业、高等院校提供《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200多份。该标准已成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蒙古族服饰教学的依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服装设计者之一、从内蒙古走出去的荷兰籍华裔服装设计师、荷兰皇室晚礼服设计师、被荷兰政府授予“高级服装设计师”称号的胡社光,得知内蒙古发布《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后,极为热情地将蒙古族28个部落的服饰搬到了自己的时装展上。
2012年10月31日,28套蒙古族服饰展拉开了中国国际时装周“胡社光的东方·风”时装发布会的序幕。别具一格的惊艳感受让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与会嘉宾无不为之震撼。
胡社光认为,这项标准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并与现代审美需求、生产生活需求和工艺技术相结合,技术规范,成为蒙古族服饰生产、流通、使用等方面的准则和依据。
民族时装发布会后,有人士也表示,这些光彩照人的蒙古族服饰可以让人们感悟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审美心理和现代气息,是利用标准化手段保护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
内蒙古近千家民族服装企业每年可生产民族服装几百万套,产业规模已经形成。
对民族服饰地方标准在规范市场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升级中所发挥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吉玛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吉玛有着切身感受。
吉玛从1985年开始从事蒙古族服装的设计、制作,她坦言:“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设计师对蒙古族一些部落服饰并不是很了解,素材也大都来源于电影、宣传画等,有时只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凭想象设计。
服饰标准的制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看得见的‘实惠’,因为不仅是我,整个行业都可以更为专业地从事这项事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发布后,山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专家和服装界人士纷纷来电来信,表达强烈的共识。
《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可谓社会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大有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广、借鉴的必要。无独有偶,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邀请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共同合作,在2012年联合申报的2012年《民族服饰非遗生产性保护关键性技术标准研究》的国家课题已经启动。
该项目以国家级、省级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项目研究对象,以蒙古族服饰为案例,提炼生产性核心文化要素,研究开发利用“合理性”和“破坏性”本质,揭示民族服饰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措施和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为探索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技术应用提供实证案例。
项目将于2014年完成,届时将产生7个国家标准和3个研究报告。
《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已经在内蒙古被广泛采用。为发挥内蒙古旅游产品的优势,依据《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已开发出《部落饰风》个性集邮册、蒙古族服饰书签、皮画等旅游文化产品,其中《部落饰风》个性集邮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宣传的精美纪念品。
3个少数民族服饰地方标准相继出台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着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以下简称“三少”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受宗教礼仪、地域生活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变异性等诸多特点,体现了“三少”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蕴含了“三少”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在我国民族服饰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在充分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借鉴《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的科学方法,着手“三少”民族服饰标准研究。与呼伦贝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深入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莫力达瓦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等地展开实地调研,走访当地文化馆、博物馆、民研会、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相关单位以及民族服装加工企业,拜访了当地多个民俗专家、学者,获得了第一手珍贵资料,并与相关专家、学者多次进行了学术探讨,制定了《达斡尔民族服饰》、《鄂伦春民族服饰》、《鄂温克民族服饰》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并已于2013年9月25日发布实施,这又是一个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
开展蒙古族马鞍具、蒙古族乐器标准化研究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骏马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马鞍则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成就了辉煌的业绩。蒙古族制作马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那个时候,蒙古人的祖先把野马捕捉回来驯养,而后产生了骑马的愿望。
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他们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做马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马鞍的制作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蒙古族马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目前,已有蒙古族马具科尔沁制作技艺、乌珠穆沁制作技艺、多伦制作技艺、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额济纳旗)等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马鞍制作技艺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已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由于其制作工艺必须积累一定的经验,既繁琐难学又原始枯燥,目前已濒临失传,仅剩的最后一批马鞍制作大工匠都已经七八十岁,而马鞍制作手艺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随着马匹作为代步工具逐渐淡出民用舞台,从事马鞍制作的工匠会越来越少,这项民族工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为了保护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将利用标准化科学技术,通过借鉴《蒙古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的方法,研究制定蒙古族马鞍具地方标准,保留、传承蒙古民族马鞍制作的核心技艺、特征符号等精髓,以保护传承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目前该院已进入前期调研阶段。
与此同时,蒙古族乐器标准化研究也同期启动,预计2014年这两类特色传统民族文化地方标准研究项目,有望在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研制。
谈及用地方标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兰英说:“目前,有些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创新和多样化,没有充分了解标准化工作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认为有标准就无法‘多样化’,而实质上‘多样化’也是需要有正确的表述的,如蒙古族服饰28个部落,身穿一个部落的服装却戴着另一个部落的头饰那一定是不符合实际且错误的组合,是会伤害民族感情的,而制定标准就是规范、传递一个正确的信息,与‘多样化’并不矛盾、并不相悖。
”。
1、从少数民族自身来说,要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不要盲目的崇拜外族文化,对外族文化要吸收精华,丢弃糟粕,发展本族文化。2、从国家和政府来说,要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是少数民族看到踏的经济价值,给少数民族带来利益。3、企业家也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在少数民族服饰上,在未来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