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生活习俗
【居住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风水师,他们的理论大致与汉族风水师相同。
1949年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1978--1992年,据全区141个畲族村调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多为砖木、钢混结构的新式住宅。
【服装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民国及其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
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其具体款式又因县而异。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式,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多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妇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都没有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市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等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处才绣以三角隅花纹(相传是当年高辛帝赐时盖的金印),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
此外,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长度稍短,称“半长裤”。
畲族妇女还有绑扎两脚的传统习惯,其绑腿又叫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襟。20世纪70年代后,绑腿已少见。
此外围裙亦因县有别,西路式(霞浦式)围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同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或宽边织花还带。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
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布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
1949年后,随社会发展,畲族传统服装除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时才穿着。其布质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穿用服饰和汉族无大差异。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凤冠军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戴的头饰。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两侧,名缀挂一蝶银饰上名缀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整体若帘,垂挂面前,银牌有“双龙抢球”图案,银片则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
鞋子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
【发式习俗】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首饰习俗】
头笄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
银簪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
【饮食习俗】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 ∷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 ∷ 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温州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什么?有什么习俗?-k8凯发
2021年06月30日 03:36:15100
上一篇: 民风民俗的由来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 特别关注
-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习俗区别?
4 2
关于东盟十国的各种信息?
164 0
东盟十国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
139 0
形容东南亚风景的句子
1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