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风土人情

浙江节日风俗-k8凯发

2022年11月07日 16:21:3520

浙江各个市习俗不大相同
三门的话
过年
古历十二月廿三日晚以五果(糖果)“送灶司老爷”。
廿四俗称“小年夜”,“廿四掸灰尘”。
廿八日设案中堂,以三牲福礼祈求降福,谓之“谢年”。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夜为除夕。也叫年关,习惯这天讨债。
三十日一早,先还福,在堂前摆上桌案,供上茶水等丰收果实,点香插烛。书写春联、门神,贴在车门两侧,悬挂灯笼或纱灯,挂贴年画。
除夕,请老太公,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烧纸钱,祭祀祖宗。
之后“年夜饭”。
“辞岁” 长辈用红纸包封“压岁钱”分赠小孩。
有人通宵不眠,“守岁”。
深夜放鞭炮,“关门炮”。
午夜接回灶神,须换一张新的灶司老爷置于灶中。
正月初一,起床打鞭炮,叫开门炮
穿新衣服,不工作、不扫地、不索债、禁哭泣、漫骂、殴人、杀生等不祥行为
正月初四开始拜岁,亲戚间开始走访。首战丈母娘家
正月十四元宵节,闹花灯,中午吃麦焦,晚上糟羹
夏至吃羹。
冬至吃冬至圆。
等等

浙江元宵节的风俗活动是什么?

浙江元宵节的风俗活动是:

1、舞龙

淳安素有在元宵节舞龙的习俗,当地的板凳龙更是一绝,堪称一村舞龙、百村同欢。每到元宵夜,各家各户都用板凳扎好的“龙体”拿到村前空旷处进行拼接,形成了一条长达近百米的板龙灯。

2、吃糟羹

临海等曾经属于“台州府”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传统。小记采访了一位土生土长的临海人徐小姐,徐小姐说临海人不仅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而且不吃汤圆,而是羹。先吃咸羹,后吃甜羹。咸羹里放了肉、笋、豆腐干、冻面等,而甜羹则和“八宝粥”有点像,放入了桂圆、莲子、金桔、酒酿等,有时候也会放一些小汤圆。

3、打大猫

温州人过元宵节很特别叫打大猫。由两人一起披上精心制作的虎皮,扮成活灵活现老虎。村民们脸上涂满油彩、身披皂衣,在虎后扮演“七星七煞”等众多人、神形象,以固定路线边走边表演,游遍附近各村。

4、吃汤包

宁海人以正月十四为元宵,俗称“十四夜”。前童古镇的元宵节行会更是热闹非凡。在前童,元宵节当晚并不吃汤圆,吃的叫汤包。在台州临海,元宵节也比别处提前一天过。

5、吃汤团

兰溪的汤圆也与传统的汤团不一样,这汤团的做法很有讲究,将面粉揉成面团,放置在面盆里,拌好馅料后。取一块面团用大拇指按好,旋转,将中间搓薄,再将将馅料放置搓好的大汤圆皮中。吃了这兰溪风味的汤圆,才算是完整地过了元宵。

仙居有哪些习俗?

仙居花灯 “在仙居,闹花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闹灯,一村闹花灯,闹遍四邻村,平时还有庙会迎灯、重大庆典灯会等活动。闹花灯已成为仙居民间主要的风俗传统,而针刺无骨花灯则在传统的灯会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传统节日和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新春伊始,故称春节。梆敲三更,响炮连天,俗称“开门炮”,宣告新年开始。这日早餐,各家多吃回锅食饼筒,还有吃“隔年饭”,“长寿面”等。中餐随便。晚餐吃面食,以肉为馅,用粉皮包起,形似元宝,祝新年财宝进门。这一天,禁扫除,不汲水,忌动刀剪,免讨帐。男女老少穿着新衣,不说污言秽语。盛备茶点糖果,喜迎宾客。 大街上,除了摆摊的卖小吃的,各业商店,闭门大吉。行人如流,喜笑相缝,作揖恭贺,互道吉利之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亲友相互拜年,送年礼,吃年酒。晚辈给长辈送“敬老茶”。在此期间,大小村庄请来戏班,通宵看戏,热闹非凡。初八,走“八寺”,前往西姑山,景星岩,仙姑岩等地求神拜佛。 建国后,党和政府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国务院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各机关团体,商店,放假三天。但服务行业,营业照常。节日期间,除了劝阻封建迷信活动,并提倡节约过年外,习俗从旧。县机关,团委,驻军及农村分别开展“拥军优属”和“拥军爱民”活动,开会,放电影,演文艺节目,互相慰问祝贺。同时开展篮球,乒乓,拔河,棋类等文体活动。 元宵 农历正月十四日为“元宵节”。这日夜里,各种灯具彩扎,火树银花,竞相争艳。“九节龙”,“百节龙”,“滚地狮”,“跳跳马”,“打花鼓”,“锣鼓亭”等,尤具特色。县城举行“灯会”,街道两边彩灯悬挂,人堵如墙。迎灯队伍自县前出发,百节龙飞舞在前,锣鼓亭鼓乐在中,“滚地狮”,“跳跳马”以及各种鸟兽具象尾随其后,徐徐而行,至义井头方散,时近午夜。 十四日夜,吃粉菜羹;十五日夜,吃咸杂粥。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过境,军饷殆尽,百姓倾缶相助,亦已缺粮断食。十四日,人们用野菜做成粉菜羹,十五日,用粮菜混煮成咸杂粥,支援抗倭。后沿为习俗。 元宵夜,家家户户还在房间和坟头点上蜡烛,俗称“间间亮”和“照坟墩”。相传是人们在此日为支援戚家军搜索倭寇而立,后沿为习俗。 清明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二,三月间(公历四月五日左右)进行。这时,大家小户采箐做饼,上坟祭祖,烧纸锭,挂飘笺。祭后,分宗族馒头。并有放纸鹞和结伴郊游等活动。建国后,普遍形成一项新风俗,人民群众结队前往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立夏 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四月间(公历五月五日左右)进行。农事收种之交,须多吃补品,以增强体质,防罹“疰夏”(中医学病名,是一种发于夏天的季节性疾病,症状是微热食少,身倦肢软,渐见消瘦等),因而成俗。这一日,家家煮熟蛋,分发全家,吃过中饭,称体重,以便发现“退夏”(因体力消耗,体重减轻)时,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地方还作兴把小孩送到亲戚家里住几天,叫“避夏”。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称“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喷雄黄酒以去五毒(蛇,虫,蜈蚣,蚊,蝇),上山采集草药,以防病患。门扇上插菖蒲剣。小孩系长命缨,五香袋,戴老虎兜肚。建国后其他风俗内容已逐步消失,唯吃粽子不变。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谓之中元,俗称“七月半”。四乡农户多请僧道祭祀。建国后。多自行祭祖,不需僧道,谓“请老太公”。中元前四乡常有庙会活动。以西乡的六月六和七月七两次庙会为最盛。六月六庙会设在朱相公殿,七月七庙会设在娘娘殿。两者都以祈禳为内容。届时,上千群众持蜈蚣旗,大旗,大刀,铜锤,火枪等禳祸武器,前往该庙“迎安”,祈求神灵恩赐风调雨顺。祈毕,看戏。戏场上农工百作,三教九流,并有各种买卖及算命测字等迷信活动。建国后此活动渐衰。 中秋 各地中秋均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唯宁,台,温一带为八月十六日。本县民间传说:元末起义首领方国珍以孝闻于乡里,其母茹素,为使其母同享佳节口福,改为十六,因而成俗。这日,各家吃月饼。传说朱元璋反元时,八月十六日以送月饼为联络手段,饼内藏一张小纸,上写“杀元”两字,遂有吃月饼的习俗。今月饼的底面仍贴有小纸一方。中餐合家团聚,酒菜丰盛,尤兴新鸡新鸭。夜里露天赏月。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万历仙居志》载:“重阳登高赏菊”。此俗建国后渐少。 冬至 常有祭祖活动吃糯米圆。 除夕 俗称“二十三掸尘壅,二十四赶长工”。自农历二十日左右,人们就忙于过年。这时,“打扫宇舍,各备肴果,以为献春之需”。杀猪,宰羊,捣麻糍,做年糕,蒸馒头,炒米糖。商店结清帐目,私人欠帐不过年。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吃食饼筒。此食品,形如用纸包一百银元的长筒,示意一年生意兴隆。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为“除夕”。家家放鞭炮,敬天地。称“谢年”。晚餐菜肴丰盛,合家团聚。在外未能回家的给留一双筷子。通宵不睡,称“守岁”。长辈给晚辈红纸包钱,称“压岁钱”。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