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明旅游出行的宣传活动
2017旅游宣传经典口号
1、座位有限情无限,有序排队莫抢先。
2、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资源有限,爱心无限;点滴节约,举手之劳。
4、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展现一瞬间。
5、有序排队就是节约时间。
6、游山游水游天下,爱国爱家爱自然。
7、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
8、悠悠森林情,寸寸防火心。
9、用文明书写中国人的形象。
10、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
1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2、一草一木一风景,一言一行一文明。
13、扬我中华文明,爱我大好河山。
14、嘘!请不要打扰历史的沉思。
15、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
16、我出行,我文明,我旅游,我快乐。
17、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18、文明与旅游同行, 平安与和谐共赢。
19、文明游天下,温馨你我他。
20、文明游天下,快乐你我他。
21、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22、文明每一步,精彩每一景。
23、文明旅游一小步,美丽和谐一大步。
24、文明旅游,礼貌先行。
2017旅游宣传口号推荐
25、文明旅游,和谐相处。
26、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27、文明礼仪从小节做起,出境旅游显大家风范。
28、文明出行,一路洁净。
29、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30、万水千山总是情,文明旅游传美名。
31、外出用餐应文明,健康饮食记心间。
32、赏名胜古迹,做文明游客。
33、善待环境,关爱自然。
34、人人都是中国形象,处处都有文明考场。
35、请把您的垃圾带走,请将您的美德留下。
36、抢一步,危险重重;让一步,海阔天空。
37、平安是福,文明是金。
38、美丽正在绽放, 请勿随意打扰。
39、美景供人欣赏,美德让人敬仰。
40、落花未必有意,摘花一定无情。
41、旅游使人愉悦,文明使人高尚。
42、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
43、旅游景区美如画,文明出行你我他。
44、旅途漫漫,文明相伴。
45、留下一路洁净,带走一身快乐。
46、礼让三分,和谐十分。
47、礼貌体现人格魅力,文明展示中华风采。
48、垃圾不乱扔,举止显文明。
49、拒绝陋习,文明旅游。
50、脚下留情,草坪留青。
2. 文明旅游宣传内容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园林绿化、夜景亮化、安防监控、景观雕塑、旅游公厕、导览标识等方面的建设水平。
二是对景区观景平台、步道沿线、园区环境卫生等重点区域加强整治建设,并通过发放文明旅游宣传资料、播放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宣传片、设立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岗、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积极倡导游客爱护文物、保护资源,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三是利用网站和微信、led电子屏等平台,发布参观须知,强化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营造文明旅游的浓厚氛围。
四是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流程,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 文明旅游出行的宣传活动有哪些
1、健康普及专项行动
开展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帮助企业员工学习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运用各种形式加大疫情防控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企业员工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2、人居环境改善专项行动
对公司办公和员工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定时组织清扫保洁和消毒灭菌,杜绝健康隐患;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和及时清运;集中清理城市社区内积存垃圾,清除楼道脏物、杂物,搞好家庭卫生;改善企业办公和居住环境。
3、文明行为养成专项行动
通过员工讨论、专家评述、网上投票等方式,对公共卫生和社会风尚危害最为严重、群众最为深恶痛绝的陋习进行评议。
开展“小手拉大手”“礼让斑马线”等专项活动,引导人们破除交通秩序、旅游出行、生活消费、公共服务等方面陋习;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市推进文明行为立法,为倡导文明行为、整治不文明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4、公筷公勺推行专项行动
推广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摒弃“一双筷子吃全桌”陋习;倡导公司食堂带头实行分餐分食、分时供餐制度。
5、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
做好疫情后的各类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
4. 文明旅游出行的宣传活动方案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1]此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王司长还针对研学旅行的特点提出了“两不算,两才算”:第一个特点,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第二个特点,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叫研学旅行。第三个特点,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那也只是旅游。第四个特点,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国家政策文件
《国民休闲旅游纲要》
发布时间:2013年2月2日
《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1日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4日
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讲话
2014年12月16日,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王定华在讲话中强调国务院2014年8月9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当前,开展研学旅行有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研学旅行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和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各地试点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研学旅行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其中西安有38条管理标准,上海有6大机制;
二、探索经费投入,主要采取政府拿一点、学校筹一点、家长出一点;
三、建立活动基地,如西安市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加强具体指导管理,石家庄市为26个基地挂牌,上海市有校外教育地图;
四、组织培训研讨,如西安、合肥、武汉等地均举办了全国及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论坛和研讨会;
五、纳入课程改革,特别是丰富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六、体现育人导向,研什么、学什么,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涵盖丰富;
七、加强部门联动,一些省市的旅游、文物、物价等部门积极支持研学旅行工作,许多家长也成为研学旅行的志愿者;
八、尝试考核评价,有的地区将研学旅行纳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有的学校制定了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操行量表;
九、突出地域特色,如西安、苏州在这方面都做的比较突出;
十、运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优质服务,同旅行社合作,发挥民办基地等方式,为研学旅行创造条件;
十一、重视安全出行,其中西安、苏州、武汉等地,虽然出去的次数较多,均未发生不安全事故,证明只要安全责任主体明确,安全过程细化,是可以解决好安全问题的;
十二、规范操作,不少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中严格操作规范。
研学旅行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根据各地的意见,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如陕西省让西安市以外的城市开展研学旅行,但均因安全问题迟迟未能开展;
二、经费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研学旅行,主要是通过家长收费,政府拿一点、学校出一点做起来还比较困难;
三、协调问题,研学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门多,如协调不到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开展。
研学旅行目前也遇到了良好的机遇:
一、领导高度重视,刘延东同志对开展研学旅行有过批示;
二、国家正式提倡研学旅行,国务院已经下发了文件;
三、地方试点先行,全国首批四个城市的试点已经做出了贡献,并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
今后,如何继续做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教育部明确提出七点要求:
一、深化试点。各试点省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积极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教育部拟在2015年出版发行研学旅行方面的文集,书名暂定为《研学旅行——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常态》。同时,如何扩大试点,我们考虑将现有的试点区升华为试验区,试验区的政府必须要落实研学旅行工作相关的专项经费;
二、探索经费保障机制。研学旅行必须有比较稳定的财政投入,各省市要探索研学旅行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或通过提高公用经费的标准,并说明其中含有研学旅行费用,正如阳光体育运动中含有保险费一样。只有探索合法合理的收费,才能让家长分担的少一点;同时,对弱势群体的学生要探索资助机制;
三、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国发﹝2014﹞31号文件明确提出研学旅行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学生的研学旅行一定要有保险,要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分清安全的责任,避免让学校承担无限的责任;
四、发挥教育功能。研学旅行活动一定要有实效性、针对性,如搞一些寻访红色之旅的活动、落实蒲公英行动计划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活动、开展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这些活动应和校外活动中心及示范性综合基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加强协调配合。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教育部门要一马当先,要主动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和行业齐抓共管。如博物馆要为学生研学旅行免费开放,交通部门要为研学旅行安排专列,教育部门要注意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不同地域的试点,也应该加强交流,相互联动,建立微博(信)群,为工作提供方便;
六、下发国家层面文件。教育部要在2015年以通知或意见的形式,下发研学旅行文件,解决大家关切的问题。教育部的文件出台前,可以先转发几份做得好的省市文件供大家学习参考,在2015年要召开全国校外教育联席会议,这个会议的内容应包括研学旅行和蒲公英行动;
七、将研学旅行写入2015年工作要点。近期部里正在制定2015年工作要点,基教一司要争取将研学旅行写入教育部工作要点,使这项工作让全国各地皆知,让厅局长对研学旅行有概念、有想法。可以考虑,在2015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现场会或交流会,邀请国家领导人出席,进一步推进深化这项工作。
安徽省试点
2013年2月1日,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研学旅行试点。文件要求,原则上每个市和省直管县都要作为试点区域开展试点工作,且试点工作只在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学校中进行。试点单位数量,原则上每市承担试点的学校不少于2所初级中学、2所普通高中,省直管县不少于1所初级中学或1所普通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原则上初级中学只开展境内游,且以省内游为主,普通高中以境内游为主,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境外游。研学旅行时间,可以在学期中间安排,也可以在寒暑假安排,国家法定节日不得安排;时间长度安排,原则上省内一次不超过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过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过15天,不少于7天。该文件指出,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并对试点提出了“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要坚持食、宿、学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要求。
5. 文明旅游出行宣传语
回答: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许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和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为充分展示陕西旅游独特魅力,特向社会公开征集陕西旅游宣传口号。要求参赛作品要高度概括“陕西旅游”的特征,赋予鲜明的“陕西旅游”象征意义,具有引导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旅游的感染力:
6. 开展文明出行活动
1、文明出行有以下内容:
(1)骑自行车(非机动车)的礼仪规范。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骑自行车不得载人,遇到动作迟缓的老弱病残者,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坐公交汽车的礼仪规范。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让妇女、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先上车。注意安全,扶好、坐好,不要将身体伸到车厢外,或随意动车厢里的设施。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尊重司乘人员,主动按规定买票,爱护环境卫生,保持车厢和站内的环境卫生,不能向窗外扔东西。
(3)搭乘出租车的礼仪规范。乘客应当坐在后排。一女二男时,女的坐边上,不坐中间。应照顾长辈和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或晚辈先下,然后照顾长辈或女士后下。注意带好随身物品,不要将垃圾、废弃物留在车上。
(4)驾驶机动车的礼仪规范。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和违反交通路线。控制好车速,不开快车、英雄车、斗气车。并线柔和,不猛拐、来回穿插、别车等。不在快车道上开慢车。不向车外吐痰、乱扔杂物。礼让非机动车和行人,特别是在下雨下雪时,注意不要将雨雪溅到行人身上。停车时要将车停到车位中,不要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的交通,不要猛按喇叭或长时间鸣笛。夜间驾车要正确使用远、近光灯。
(5)交通安全,来自于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构建安全、畅通、和谐、文明的交通环境,最重要的是让文明出行意识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
(6)文明出行其实并不是难事,开车穿行在公路或步行在街头,只要每个人都自觉改掉一些小小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做到,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负责。做文明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倡导交通文明;行文明路,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开文明车,不超速不抢道,酒后不驾车,斑马线上避让行人,红绿灯前不抢行。这样,文明出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交通安全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交通安全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会越有保障。
7.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内容
保护文物,文明出行,公众场所,保持文明。旅游舒心,景色是一部分,更重要看景色中的人。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你所厌恶的,旅游何来开心。文明旅游—从自己做起。
8. 宣传文明出游的宣传语
十大文明,行动方案以“美丽幸福吕梁,文明创建有我”为主题,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文明礼貌、文明健康、移风易俗、爱护环境、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十大文明市民教育行动,并坚持教育引导与整治惩戒并举、集中行动与长效常态并重,创新引导方式、拓宽行动领域。
根据行动方案内容,,吕梁市着力解决文明行为中的一些“顽症”“痼疾”;2022年1月至6月,重点宣传发动、引导市民树立文明意识,集中解决日常市民生活中的突出问题;2022年7月至12月,重点巩固成果、扩大实效,健全完善文明市民教育长效工作机制。
9. 文明旅游出行的宣传活动总结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社区在创建工作中配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基础项目工作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并有明显的禁烟标识;社区环境卫生整洁,无乱涂乱贴、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晾乱晒现象;社区路灯、楼道灯无破损,能正常使用;路面平整,无坑洼不平现象;设有垃圾集中清运站点,垃圾清理及时,垃圾箱无损坏,使用正常。
2、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设立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岗),悬挂(张贴)标识标牌,公示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社区志愿者注册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服务技能、服务时间等。要求注册人数达到社区常住人口8%以上;社区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资料。包括中长期规划打算等;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和活动项目资料,要求按照《社区志愿服务方案》确定工作流程和活动项目。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料。包括方案、图片、记录、总结、媒体报道等。宣传栏大小以区或街道为单位统一,主要刊登创建文明城市、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文明交通、中国梦、节俭养德、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内容,毎季度更新一次。4、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工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悬挂牌匾,室内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卫生整洁,墙上公示人员信息和工作制度。现场提供资料。包括人员配备、个人信息、工作制度;活动记录;年度工作计划、方案、总结、表彰奖励、经验介绍、媒体报道等。 社区设立道德讲堂、市民学校。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材料。包括报告会和座谈会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宣传栏刊登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资料、媒体报道资料等。 5、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区有未成年人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悬挂标识标牌,公示管理制度、开放时间。设施齐全,能正常使用。现场提供社区未成年人开展文体活动的资料。包括活动安排、记录、图片、媒体报道等。 社区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子女的具体措施。包括组织领导、计划方案、经费筹措等。社区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的资料。包括社区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名册;帮扶记录、图片、媒体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