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族标志性建筑
蒙古族饲养着很多的牛、羊、马等牲畜,那里水草丰盛,环境好,就搬迁到那里。
由于帐篷比房屋容易搬迁,所以他们居住的的地方,一般是帐篷。
2. 蒙古族典型建筑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据资料介绍,蒙古包能适应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恒的日晷(看 日影计算时间),由内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
3. 蒙古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朝阳区来广营村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代,该地最早为蒙古人坟地,称鞑子坟、骚鞑子坟,后作为村名。1982年因为该名称不雅,改为来广营。如今来广营村早已拆迁,遗留下来两座清代庙宇建筑,一为关帝庙一为娘娘庙,遗憾的是两座庙宇均为公家占用,并不开放。来广营关帝庙并不大,仅一进院落,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来广营关帝庙现为朝阳区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4. 蒙古族特色建筑是什么
其标志性特色建筑分别为:
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的凤凰碑,银川凤凰碑是一座为民族团结而树立的纪念碑,堪称银川这座“凤凰城”的地标。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苏公塔,又称额敏塔,是新疆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塔。
四,广西壮族自治区,程阳风雨桥。
五,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
5. 蒙古族标志性建筑图片
1、 四子王旗王府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当时的扎萨克王拉旺诺尔布于清末光绪31年(1905)建成。接着于光绪34年(1908)建成王府家庙。
2、喀喇沁亲王府坐落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距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约20千米。王府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先为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1997年以来逐步恢复修建,现已基本恢复原貌。
3、苏尼特德王府,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始建于1863年(同治二年),由蒙古王爷德王之父杜棱亲王那木济勒旺楚克参照皇宫建筑造型建造的,因德王而文明于世,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是该地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因其独特的地区和民族风格,在我国蒙古族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4、僧格林沁王府,原为“科尔沁郡王府”,1855年,著名爱国将领、本旗第十任札萨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战功显赫,被清廷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嘎台”号。此后,旗的名称也改为“博多勒嘎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王府改称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博王府,现仅存珍贵的正殿五间,后仓九间。
6. 蒙古民族建筑
一提起蒙古建筑,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的可纳二十多人休息;小的也能容纳十几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7. 蒙古地标性建筑
成吉思汗庙位于乌兰浩特市罕山公园内,是乌兰浩特市地标性建筑。从火车站可以坐公交直达景区门口。景区外有一座成吉思汗骑马弯弓射大雕的青铜雕像,气势雄伟,骁勇善战,宛如再现成吉思汗当年金戈铁马的征战历程。这里可以合影留念。再往里走,便是一个休闲公园,一路要拾级而上,直到走到顶部,才抵达成吉思汗庙。这是一座汉、蒙、藏三个民族为一体的建筑,整个格局采用中国传统对称法。里面依旧有一尊成吉思汗铜像,两旁陈列的是元代的兵器。东西偏殿里分别展示蒙古时代的服饰、兵器、生活用具等,尤其是走廊间,有讲述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型壁画。在西殿里,还有成吉思汗西征图,想当年雄赳赳气昂昂,杀的欧洲人闻风丧胆,直呼为“上帝的鞭子”。如今,斯人已逝,强大的历史人物,人们总不会去忘记他,甚至会缅怀他。成吉思汗庙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心目中英雄的象征。景区免费开放,还有导游讲解,还是挺不错的。
8. 蒙古族标志性建筑物
建筑像一座座蒙古包,喜欢大块吃肉,喝青稞酒。
9. 蒙古族的特色建筑
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