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俗的异同点: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西方人以中西食物的差异来判定双方饮食营养的优劣是没有道理的。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虽富含营养但却无“味”。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中国人口味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吃什么健康
吃什么健康,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有不同的遗传饮食的习惯。如:欧美国家以肉类食品为主,亚洲国家以谷类食品为主。 因此,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的健康饮食标准。 我国在2004年制定公布了中国居民的健康饮食标准,即每天的饮食标准为: 1、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包括谷类、薯类等食物 400--- 500 克 2、果蔬类食物, 包括蔬菜、水果等食物 450---500 克 3、豆、及豆类制品, 包括 豆、豆腐等豆类制品100---150 克 4、肉类食品 包括 肉、鱼、禽、蛋 200--250 克 5、脂肪类食物 包括,肥肉、油脂 50---80 克 因此,就中国地区的人群来说,是以碳水化合物、果蔬类食品为主辅助肉类食品的饮食标准。 这是中国地区人群,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及生活习惯形成的饮食营养遗传特性。按照这一标准配比饮食,就比较容易符合我们的身体吸收及营养供给。反之就容易形成各种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