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经苦难,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芦笙、山歌、舞蹈、服饰,形成一部无字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里源源不断地演绎着苗族人民五彩缤纷的生活。
在深入体验中,夏冰以一个艺术家的睿思挖掘民族精魂,通过细腻传神的肢体语言真实展现苗风苗韵,用浓郁热烈的舞蹈语言,吸引更多的人走近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走进苗乡的山山水水,去体会一个民族的兴衰历程,对个体生命更进一步思考,从而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沿袭下去,传播出去。
苗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有哪些?
苗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有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文化背景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苗族舞蹈有什么风格特点?
苗族舞蹈是民族特色比较浓厚的一种民族舞蹈,那么苗族舞蹈到底有什么风格特点呢?实际上,苗族舞蹈的特点是比较容易总结的。1、男歌女舞,一般来说,在苗族舞蹈当中都是男生吹小芦笙、女生拿着花手帕随着伴奏的鼓点,摇摆身体转圈跳舞。一般来说是由一对以上吹奏乐器的男性作为领舞,后面会尾随比较多的女性围圈跳舞。2、上下肢舞动动作灵活,舞者在跳舞的过程当中上下肢都可以随着弹奏的曲调进行灵活的舞动,在跳舞过程当中,上肢自然摆动,下肢颤动或者抬脚踹动。3、苗族的舞蹈具有比较浓重的古朴、粗犷的风格。
苗族舞蹈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