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拾骨是咋回事?-k8凯发

2021年11月20日 11:10:0580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人、客家族群、中国南方、琉球、东南亚部份地区。 编辑本段方式  在亲人死后,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其尸体腐烂后,把骨头依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取出,擦净,再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当地人叫金罐)中立式贮存,又重新埋葬的一种葬法。这种葬仪与移民文化有关,迁徙者可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或新的居住地。   在客家方面,这与客家人的起源有关。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他们期盼总有一天能回到家乡,让祖先落叶归根,所以把骨头收集起来。

有谁知道悬葬?

百越人的风俗
  在中国的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的一些山岩悬崖上,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山洞,山洞中存放着一只只船状的棺木,这就是有名的悬棺。有时也可看到悬崖上插入一个个粗大的横木,横木上架着棺柩。

  悬棺葬的风俗不仅中国有,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中也盛行。这种船棺悬葬的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武夷山莲花峰白崖的绝壁岩洞中的悬棺,经确认是殷商时代所有。其实,在更早的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就发现当时已经使用了独木舟式的船棺。这至少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船棺悬葬的萌芽。悬棺葬延续的时间也很长,福建、江西、广西的悬棺葬盛行于战国前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1978年,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一具离地51米的船棺进行了研究。这只“船”长4.89米,宽0.55米,高0.77米,下部是船底,上部是盖,看上去俨然是一只坚固、优美的小船。小船用整根圆木雕凿而成,使用的工具也许是细石器。去掉船盖,在船的中间显出一个长2.27米,探0.44米的棺柩,棺内是一具老年男尸,身着由大麻、丝绢、棉花做成的衣服,尸身上下用竹席衬裹。随葬的还有一只龟形木盘及一些鱼,因为棺内有许多鱼骨。很可能作者生前以打渔为生。那么,为什么要用船作棺柩呢?

  专家认为,丧葬方式实际上是活人的生活方式的重演。古代中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叫百越的部落,这里川流纵横,江河遍地,人们从江河中捕获各种鱼虾,人们又用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船成了人们生存的重要工具。因此,人们联想到,人死后也需要用船在另一世界生存。船是用来给死者的灵魂使用的。

  但也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船棺的产生是由百越人的观念决定的。百越人可能经历过大的迁移。他们认为,灵魂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灵魂回到故乡,死者才能真正得到安宁。为了让灵魂返回故乡,死者需要船,船装载着死者的尸体,也载运着死者的灵魂随流漂向灵魂的归宿之处。

  船棺放入悬洞,有的学者推测是出于对死者的尊敬。悬棺葬的死者在部落中有很高的声誉、地位,往往是部落的首领。他们死后,人们把他们安葬得居高临下,俯视江河。而且,船棺放于悬崖横插的木桩上或山洞中,敌对部落无法破坏,野兽也无法侵袭。对于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古代百越人来说,部落首领的灵柩安全关系着部落的兴衰命运,不借代价地将首领的灵抠进行悬棺葬,虽然十分困难,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古代百越部落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他们是如何把几千公斤重的船棺放到悬崖的山洞或核木上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古代的地理状况可能与今天不同。古代可能水势浩大,水位很高。今天看来高高的悬洞,在当年却濒临水面。百越人造好了船棺,把它顺水推入洞中,算是埋葬完毕。后来,水势渐退,悬棺渐斯相对升高,成了今天的悬棺。因此,悬棺的产生是自然原因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丧葬现象,它记载着水势的变迁。

  另一种意见认为,古代百越人在悬崖边上架设竹木架和云梯,利用它们在悬崖上凿洞架木,把灵柩放上插进悬崖的横木上,或把灵抠放进半山的岩洞中去。江南水乡多竹、多树,古代百越有出色的建筑技术,用搭脚手架的方法把船棺放入悬洞,是有这个可能的。

  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百越人在山顶制造船棺,并把死者放于其中,然后在山顶架设施护,自高空下坠,牵引船棺入洞。从上而下,费力较少,且山上有的是树木,就地制造船棺省去往返之劳,安放也较省力方便。古代百越人代代繁衍,架着小舟向四处扩展,分布区域渐渐扩大。有些百越人架舟到了东南亚、南太平洋诸岛,也同时把悬棺葬风俗传播开来。在川、广、闽、湘、云、贵各地,都有百越人的子孙,也就产生了类似的悬棺葬。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