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习俗应该是都不太一样的,不过应该是大同小异,比如说我们这里就是过除夕和初一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的,大年三十下午贴春联,然后是拿几个鞭炮去外面请神,是三个大炮,回来的时候人都回到家里,然后拿一根长棍横放到门前,堂屋门前也放一根,然后就是包饺子了,煮熟后,自己人不能吃,舀四碗或者是六碗去让神和死去的亲人先吃,然后放鞭炮,最后我们吃,这时就将近晚上了,一般应该去各家串串门,最后回到家里看春晚,有的则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或者喝酒,大年初一一般是我爸先起床放三个开门炮,然后也是昨天晚上包好的饺子,礼节和昨天的一样,不过一般放的鞭炮都比较长些,然后去叔叔等他们家坐坐,就是拜年了,最后一般就是几个人打牌或是聊天,这是我们这里春节的习俗,至于元宵节,由于我们认为年已经走远了,所以我们也不重视,一般打工的都走了,反正礼节还是那一套,只是晚上有放烟花的而已,基本上就这样,还有补充的就是我们从大年初二开始就走亲访友,就是不常来往,住得比较远的,走娘家,姑姑家等等吧,就是这个样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是怎样的?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然则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是《礼运》作者的天才?是文化现象的偶然跳跃?还是传统说法的圣心所起呢?实际都不是,它是有本有源的,这个源本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远古文化,以及灿烂的《易》学思想。
新会的春节习俗有啥?
年廿八,洗邋遢。许多家庭大搞清洁,一般选择在年廿八,据说因为这一天是灶君上天报告玉皇大帝一年来人间生活情况的日子。各家各户便约定成俗进行彻底的大清洁,让灶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便是“年廿八,洗邋遢”的由来。
年廿九炸煎堆油角。年廿九,新会大部份家庭尤其是农村人家都有炸煎堆和油角的习惯。煎堆、油角是新年的必备物,炸好的煎堆油角被摆上供台时,祈福“煎堆摆上台,财源滚滚来”,“油角油角,金银满屋”。除夕晚,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在门框上挂上两个桔和两跟蒜。
初一食剩菜、初二开年。大年初一,市民一般不去买菜,只是吃除夕晚剩的菜肴,当地称为“食餸尾”,意在吃苦思甜,勤俭朴素。年初二,市民称为“开年”。这一天,每家每户用一条活鲤鱼,辅以一碟生菜和芹菜进行摆供。活鲤鱼比喻在新的一年,象鲤鱼一样灵活地跃龙门,行好运。生菜则谐“生财”之音,芹菜则表示勤劳工作便可生财。年初二,舞狮向商铺或公司拜年,人们一般喜欢以一束生菜挂一个红包在高处,让舞狮的踏高摘采,俗称“步步高采青”。
初三“赤口”初七“人日”。人们一般不愿在初三去拜年,也不愿别人来。据说这天叫“赤口”。若互相拜年易发生口角造致冲突。年初七,俗称“人日”,意指“人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