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钦邦居住着几十个民族,不能一概而论当地民众是不是说汉语。
克钦邦主要居民是景颇族和傈僳族, 在克钦邦都成为克钦族,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
景颇族的母语不是汉语,但是边境的景颇族居民大多会一些汉语西南官话,那咱附近的克钦邦孩子,大多接触过汉语教育,有一些甚至是在云南上学,他们都会说普通话。
那咱的地方武装,当地人成为山兵的,大多会一些汉语云南方言。
因为当地民族众多,互相之间难以交流,教育相对落后,老缅政权在当地影响不大。英语和老缅话迄今没有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
当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主要还是云南汉语方言。
我在那咱当农民工,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克钦邦说的是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克钦族就是国内的景颇族,和汉族都来源于古羌族,是亲兄弟。基因研究表明克钦族的是dna是100%的o3。比汉族血统还纯正,汉族o3的比率才五十多,所以他们是最纯的黄帝子孙!
未识别民族的僜人有人知道吗?
僜人,又称僜巴,意为上面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偶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海拔1000米的林区。西藏民主改革前,他们被称为野人、猴子,有自已的独立语言,无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95年12月人口普查显示,僜巴有1494人,主要从事农业和饲养业。
原以为是藏族或珞巴族,结果大错特错。僜巴的人口、语言及衣食住行。僜巴总人口有五万多人,民国时期,英国人乘我虚弱时强行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将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划归了印度,导致僜巴人分属中国和印度实际控制区。如今大部分僜巴在印度人的压迫之下,只有少数僜巴人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温暖之中。解放前,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过着刀耕火种和狩猎的原始生活。
僜人包括两个部落,一个是杜来河流域的达让人,说达让语;一个是察隅河流域的格曼人,说格曼语。僜人通用达让语交流。格曼部落的族源来自缅族分化而来。达让语与义都语同属义都_达让语支,词汇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为主,有丰富的构词词头和弱化音节;语法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手段,辅有少量屈折形态。名词的数、动词的体、式、态、趋向等都用虚词表达。格曼是僜人的自称,所以僜人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格曼语,与达让语差别较大。词汇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为主,借词主要来源于藏语、汉语、也有少量印地语借词。语法以黏附和屈折形态为主要手段,辅以虚词和语序。基本语序为主_宾_谓,名词、代词作饰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形容词、数量词修饰语在中心语后面。
僜人虽然身处西藏,但是他们不信藏传佛教,信鬼不信神。
僜人男子一般穿无袖长衣,长达臀部以下,戴一种银耳环。头上戴头巾,达让部落戴白头巾,格曼部落戴黑头巾。戴头巾既可以防晒保暖,也可以在打猎时当绳子用,当被子盖。例如遇到山涧或小河,在一头系上铁钩,甩到对岸的树上,抓住头巾就可荡过去。女人穿的上衣有袖子,但是特别短,仅能遮住胸部,下面着直筒裙。僜人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这种披肩宽一米左右,男披肩长三米左右,女披肩长两米左右,披肩方便打猎时作被子盖。
僜人以玉米、鸡爪谷、青稞、小麦加工的食物为主,兼食鸡肉、猪肉、牛肉、鼠肉,喝鸡爪谷酿的酒。女人从八九岁穿裙子时起,就不准吃牛肉、猪肉、鸡肉,但麻雀、鼠肉、野鸡不禁,一直到生了3_4个孩子后方可开禁。僜人用谷米拌上剁碎的鸡块或内脏焖熟,再配上土鸡或肉做成手抓饭,用竹筒或者巴蕉叶盛上,自已享用或者招待贵客。僜人无论男女都酷爱吸旱烟、喝酒。他们的用具以竹器居多,竹筒、竹碗、竹壶、竹瓢、竹杯、竹椅、竹席、竹床、竹编樯。
僜人住的是长廊式长屋,象火车车厢,但没有窗户。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下面住牲畜、家禽,上面住人、做仓库。房屋用木料、竹子、树皮搭建而成。察隅僜人所在的地方,东接缅甸,西连珞渝,北面的雪山挡住了寒流,南面的印度暖温辐射全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侯宜人,盛产香蕉、柠檬等亚热带水果,有“西藏江南”的美誉。
僜人有土葬和火葬两种丧葬方式,忌讳水葬。僜人去世后,按屈肢俯身姿式下葬,并将死者系上绳子引出地面。待两三年后,牵拉绳子,觉得绳子松动后,即认为灵魂已去,将骸骨挖出焚烧重新埋葬,不留坟头。或者将死者移到屋外某个地方,祭拜两天后,架起两米高木柴,将死者俯身焚烧。焚烧前亲人离开,过两天由亲人捡拾骨渣后埋葬。男人死后村子里的人停止劳动11天;女人死后停止劳动10天。忌讳碰人的身体或者从腿上跨过。忌讳任何人坐在动物头颅的下方或附近,也不许在堆放动物头颅的上方悬挂任何东西。僜人爱打赤脚。煮酒时忌讳外人进家。不准把棍子、伞等东西靠在柱子上。客人远道而来,须进大门,不能走后门。
我国唯一允许一夫多妻制的部落;最奇葩的生育习俗:女人要驱鬼,男人要坐月子。僜人的婚姻是夫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但也有许多一夫多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主要是因为富有而买婚,买卖婚姻是僜人的习俗。僜人还有同姓转房婚的惯例,将女性视为一种财富,丈夫死后,需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侄儿,甚至可以转嫁给丈夫其它妻子的儿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不能转嫁给叔、伯长辈。一个男人只要富有,只要有兴趣,可以娶多个老婆,旁人无权干渉。男家下聘礼一般用巴麦牛,一种原产于印度的壮硕的牛,说亲时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女方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提出要一头或十几头巴麦牛下聘礼,有的附加要猪或者猎枪。如果连一头巴麦牛都拿不出,那就注定要打光棍了。娶亲时,男方家要送若干头猪、鸡、麻雀、鼠肉肉干给女方。不同于汉人将多个老婆分门别院安置,僜人将所有妻子安排在一个长屋内,之间用木板或竹席隔开,只是这边说话那边可能听得见。每个妻子有自已的灶塘,有丈夫分配的土地,收获的粮食、蔬莱各自保管。男主人决定在哪个妻子处过夜,就将熊皮包挂在她的房门口,妻子不能冷淡丈夫。丈夫可以将妻子送人或出卖,他人无权干渉,但妻子无权离开丈夫。僜人同姓之间不通婚,由于与邻近地区过于遥远,加上其它因素,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也不通婚。可能是与外来基因交流少,也可能是营养原因所致,僜人男性身高不超过160厘米,女性不超过150厘米。
僜人认为,妇女怀孕期间最易遭鬼缠身,唯一的办法是请巫师送鬼,确保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不聋不哑,不瞎不傻,不缺胳膊不少腿;确保生产时吉祥顺利。送鬼时孕妇坐在屋里听巫师念诵,时长为一个晚上。在怀孕中期和临产时还要送鬼,如果遇到难产,则要杀猪杀鸡祭祀或可顺利。若是孕妇还在娘家,丈夫要送一头猪和两只鸡给岳父。妇女临产时,不论刮风下雨,要赶紧躲到屋外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分娩,否则会给家里带来不吉利。僜人没有专门的接生婆,一般是由邻近的老年妇女帮忙,有时是产妇自已解决。
一般来说,女人生孩子后要大补身子,以滋补气血和哺育后代。但僜人不同,女人生育期间主要吃苦荞糊糊,男人则杀猪宰鸡大补身子。他们认为男人不坐月子,会影响婴儿生长,特别是在生了男孩后,更要大补身子。因此,女人生了孩子后会很苗条,男人则更壮实。婴儿出生后,僜人全村都要停止劳动一天,否则,生育的浊气会冒犯鬼魂,从而使庄稼减产,谷物会烂掉。生男孩要停止劳动5天或11天,生女孩要停止劳动4天或者10天。
僜人重女不重男。如果姑娘嫁过来以后,生的女孩多,说明这个女子有旺夫运,给男家带来了财运,男家要赠送财物给女子的娘家。如果生的男孩多,则女子的娘家心怀愧意,主动给女婿家送财物,以启发财运。
僜人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或刻木记事就能解决大问题。僜人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好在他们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设节日,不用记几时过节;不记生日,不用烦恼自已多少岁;以月圆或月缺为一个月;以苞谷成熟为一年。凡渉及到数字问题,僜人一般用刻木、结绳、摆木棍来解决。例如,请人七天后去帮忙做屋,就送去一条打着七个节的绳子,主人明白来意后将绳子挂在显要处,作为备忘物提醒自已按时赴约。在调解民事纠纷时,僜人将数字概念发挥到极致。纠纷双方找人评理时,中间人抱一小捆棍子到桌上。如果甲方说的有一条在理,就将棍子放一根甲方这边;如果乙方讲得一条道理,也将棍子放一根乙方这边。双方辩论完后,看哪边棍子多,哪边就是有理的一方。输的一方不服也得服。
僜人的丧葬习俗前面讲过,僜人无论是土葬或火葬,皆为屈肢俯身向下,这是为什么呢?汉人仰身向上,意欲飞升上天,进入天堂;僜人俯身向下,想要入土为安。两种不同的文化信仰,是否说明僜人的族源来自印度或国外吗?非也。语言学家仔细甄别了僜人的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说明僜人和汉人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但是,仅从语言角度是不能确定两者之间亲缘关系的。人类是在不断迁徙中生活的,过去的华人定居英国后就会说英语,今天的英国人定居中国后也会说汉语。不久以前,体质人类学专家通过基因鉴定,确定僜人源于古羌人,也就是说他们与汉人有共同的祖源。只是由于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璄中,停滞了太久,保留或发展了自已的文化信仰,才与我们的习俗相去甚远。
僜人男性去世后,全村要停止劳动11天;女性去世后,全村要停止劳动10天。在死者家属面前,千万不能对死者直呼其名,既使在平时的谈话中,也忌讳谈到死者的名字,否则就认为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和侮辱,为此可能发生很大的纠纷。如果不小心违反了这个禁忌,要主动赔礼道歉,并杀猪宰牛宴请对方及乡邻方可平息仇怨。如果犯忌者态度不诚恳,很容易引发械斗,死者亲属即使将对方的猪和牛抢来烹杀而食,大多数僜人也会同情和支持死者家属。
最后的部落首领1971年以前,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琼村村民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坡上,过着筒单知足的原始社会生活。后来经过政府劝导,他们分三次搬到现在海拔1000多米的台地上。僜人阿鲁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选为沙琼村首届村民委员会主任,此前他是僜人杜希布林部落三代世袭制首领,他的当选标志着僜人告别部落时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不知道具体年纪,大约六七十岁的阿鲁松书写了三个传奇。
第一个传奇,他在僜人里面是老婆最多的人。因为他是部落首领,比较富有,曾经有七个花枝招展的老婆环侍左右,这些老婆不仅为他生育了25个子女,还为他管理财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阿鲁松积极要求进歩,主动辞退了六个老婆,只留下最年青的一个老婆过生活,这个老婆至少小他三十岁。后来阿鲁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选为政协委员。
第二个传奇,阿鲁松是僜人中最富的人。僜人的主墙上有一面牛头墙,一是为了驱鬼,二是为了炫富。谁家的牛头最多,谁就是最富有的人,但是自已挂上去的不算,宰杀的牛必须是请亲朋好友吃的才算。僜人中曾经兴起一股比富热,大家纷纷杀牛烹食请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刹住这股虚荣热,阿鲁松于1999年新年第一天,宰杀了26头牛、50头猪、70头羊,宴请1000多亲朋好友。至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杀牛比富了。
第三个传奇,他是唯一能带刀上飞机和人民大会堂的牛人。1986年,统战部组织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观学习。阿鲁松身着民族服装,腰挎佩刀出行。临上飞机前,阿鲁松被安检人员卡住,不准他登机。出于对僜人民族习惯的尊重,此事经过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航局多部门协调,破天荒准许阿鲁松带刀登机,并最终将这把刀带入了人民大会堂。
第四个传奇,他是僜人中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在56个民族之外还有很多民族,称为未识别民族,人口约640101人。这些未识别民族都归为56个民族之中,如将图瓦人归入了蒙古族、犹太人归入了回族、艾努人、罗布人、克里亚人、刀郎人归入了维吾尔族等。这些未识别民族的居民,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有的显示归入的民族类别,有的显示为“其它”。僜人属于未识别民族之一,加上僜人所处的察隅地区林木资源和林下资源丰富,盛产林芝、虫草、雪莲、贝母等珍贵药材,气侯宜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探秘、观光和做生意。阿鲁松看准契机,盖起了吊脚楼,建起了庭院,开发了手抓饭系列。因为阿鲁松名气大,四面八方而来的人必先在他的庭院落脚,住宿、餐饮、观光、探秘非物质文化都能在这里解决。阿鲁松的庭前屋后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忙的时侯只接待远方预约了的客人,生意好得不得了。阿鲁松的生意也带动了其它村民的经济产业,每天,他有忙不完的接待;每天,他有源源不断的进帐;每天,他都有灿烂的笑容。而在印度控制区的亲戚们来访时,无不露出羡慕的表情,并发出啧啧称赞。
穿越bcc后,停留在察隅县修整,准备去附近的下蔡隅去探访一下即将消失的民族--僜人。
察隅县的早上
我们办理边防证
靠近中印边境地区,下察隅村在海拔1000多米的森林里面,那里居住着一个至今没有名字,没有族称的民族僜族,鲜为人知的僜人,他们在全国只有1300多人,有语音无文字,不属于56个民族范围,身份证上民族添其他。
察隅县有一条神奇的河,当地人尊奉为神河----清水河。清水河神就神在河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河水涨落,河水总是清澈见底,砾石点点,游鱼如梭,两岸青山倒映水中,令人心旷神怡、美幻绝伦。据说,清水河的河水有美容的作用,每天都有许多年轻姑娘来此沐浴,以求得到神河的垂青眷顾,希望获得仙女般的美貌。
清水河的水是从雪山下来,碧緑清新,另一条浑浊的是怒江,两条河在察隅县向南30公里处汇合,互不相让,各自为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边防站
这里是与印度接壤的村,听说形势紧张,但我到这里感受不到,村民们安居乐业,没有任何影响。
进入僜人部落。
僜族一个没有名字,没有族称,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僜人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远处梯田层层,一幅安闲的世外桃源景象。每当夜色悄然降临,田里传来阵阵蛐蛐儿的叫声,湿润的空气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细雨敲打着木楼顶下了一夜,翌日清晨,雨过天晴,满眼苍翠如洗,山间云蒸霞蔚,有如仙境。墨绿色的原始森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僜人的姓属、历史都无文字记载,他们最早的姓氏是以居住地(山名)定名的。以同姓形成一个集团,共同占有山林,相互继承财产,一起商讨解决婚姻或其他纠纷。同姓还有互助资助及共同向异姓复仇的义务。同姓禁止通婚。现在僜人姓属概念已很淡薄。
僜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平和地过着这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让人惊叹之余心生感慨。
僜人一般男的高不过1.6米,女的不超过1.5米。他们以刻木结绳记事,摆篱棍、树枝来记时,以月圆月缺记月日,没有记年份的习惯,也没有记年龄生日的习惯。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枝,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
妇女一般都戴一对银质大耳鼓,头发卷在脑后,并插上银质发髻。前额戴银质抹额,颈项挂串珠或银币,手戴银质戒指。上身是有花纹的、仅能遮胸的无袖衣,腰部坦露,下着筒裙,分长短两种,长短并用,短外长内,长至脚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纹多为横条。男女多在上衣外围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盖使用。僜人男女均蓄发、均都不穿鞋子、均戴耳环。
现在的僜族,基本上汉化了。僜人丽红,在林芝地区读高中,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学习上很努力。这是她的妈妈,听说我来寻找僜人,特意穿上盛装来欢迎。
一夫多妻制的僜人家庭,妻子的住室是在丈夫盖的长房内各占一、二间,自立灶塘,分别种植、饲养丈夫分给的土地和家畜,各自收获和保管,自成一个经济单位。丈夫决定在哪个妻子处住宿,就将他所背的熊皮袋挂在她的房门口,妻子要以宾客相待。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一夫多妻制也是一种竞争性,是名誉和地位的表现,而更多的婚姻是以买卖作为条件的,是没有法律的婚姻,是纯粹意义上的买卖婚姻。
我们此行的初衷,原本是考察一个据说还过着初民生活的原始部落的奇香异色,目睹的,却是这个文化的最后一抹残阳。
也许再过20年,僜人这个民族就不存在,基本上已经完全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