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俗,北方的端午节很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风俗,以河北保定为例:
1,包粽子: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好粽子叶、糯米、蜜枣、花生豆等等,临近端午节,就会包出一大锅粽子,全家享用。并且,还会分给邻居、亲朋好友等等,共同品尝。
2,插艾枝:临近端午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在门口放上艾枝,十来个艾枝捆成一束,或插或挂,取其避邪之意。而且,艾叶的淡淡芳香,也有驱蚊避蚊之效果。
3,端午节早上给儿童手腕和脖子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男左女右。五色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圣,保孩子平安长寿健康成长。儿童手脖或脚脖的五彩线不可以随便弄断丢弃,要在下雨天丢入河里顺水冲走,寓意带走一切灾祸,孩子自此平安快乐成长。
4,端午节早上用新采的艾叶泡水洗脸的习俗,具说可以用艾叶的香气驱蚊子、虫蚁、蠓虫、去野外不会被蚊虫叮咬。
5,吃鸡蛋,雄黄酒撒院子周围具说可以驱蛇进院。夏天蛇多。
6,门福头上插蒿和杏树枝。把彩色葫芦拴在杏树技上插在大门上,这就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插杏树枝挂彩色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五彩葫芦,非常喜庆。葫芦和福禄谐音,有集福的寓意,民俗传统认葫芦吉祥而避邪气。葫芦有避凶消灾,人丁兴旺,家族兴盛的意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按地支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或“端阳节”,我出生地的方言称“单五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伍子胥说,有纪念孝女曹娥说,还有祭祀龙图腾说等,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屈原说。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自尽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岸上的人则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丢进江里,好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身体。有人还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人们怕饭团被江水冲失,还用楝树叶把饭团包成粽子投往江中。而我小时候更有带着粽子登高的习俗,在太阳升起之前就爬上山顶,将粽子摆放在石头上,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缅怀。后来,历代朝廷就把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把划龙舟、吃粽子变成端午节的习俗。
在民间,人们一直把五月初五看作是百毒相侵的恶日,更看重的是对毒和恶的忌避。视五月为恶月的习俗早已有之,早在汉代,人们就把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五日视作恶日,认为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就开始流行。《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五月五日出生后,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因五月初五出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有的地方为了避“端五”还把这天称为“端午”。民间把五月称之为“恶五月”,也有很多忌避习俗。
在老家本地素有进入五月不洗衣、不洗身体的习俗。过去,各家趁进五月前,都会集中力量把衣服、被褥拆洗一遍,身体洗涮一次。一旦进入五月,便不再洗衣,不再洗涮身体。据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百毒对身体的侵染。更有甚者把五月的忌避延伸到各个领域:五月不出门、不理发、不上坟、不进庙;小心谨慎地生活,避免口角,避免争斗,避免受伤,避免生病,把对恶五月的忌避演绎到极致。
对于生养问题,民间一直有“有福的生在初一、十五,没福的生在腊八、端午”的说法,把生在端午节的人当作最倒霉的人看待。
端午节的习俗多以解毒、避邪为主。而且好多习俗从五月初一这天就开始实施。首先是佩挂辟邪物。端午节的辟邪物共有五种:它们分别是艾草、花绳绳(五色线)、符、马、笔架。
1、挂艾草:古人认为艾草有祛邪解毒之功效,因此五月初一这天黎明时分,家家户户就开始在门头上、门环上、神像前挂艾草,妇女们还要掐一枝嫩艾枝夹在耳朵上或插在头发上。艾草大多是在自家院子里栽种的,栽种多的人家会在初一这天一大早,抱上一捆挨门逐户地给没有艾草的人家送去,这样做,送艾草的人往往会赢得许多许多的祝福。
2、绾花绳绳:古俗认为,端午节以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益寿安康。因此,初一这天黎明时,主妇们就会早早把花绳绳绾在大人、小孩的手腕上、脚腕上,或裤腰带上、扣眼上。对于不会翻身的婴儿,则要揽腰绾在肚皮上。对于绾花绳绳的功用,儿歌是这样唱的:“端午不绾花绳绳儿,死后变成花牛牛儿”。绾在身上的花绳绳一般要在端午节后三天剪去,然后集中埋到车辙里。在民俗的眼里,端午节前的花绳绳是可以驱逐邪毒的宝物,只有及时佩戴在身上才对身体起保护作用;而端午节后的花绳绳则成了可恨的毒虫,只有及时摘除,并让千人踩,万轮轧,才能永远消失。
3、小孩背符、背马:端午节前,有孩子的人家都会编一些纸符、纸马,等到五月初一绾花绳绳的时候,将纸符或纸马缝在小孩衣服上。缝的部位通常是,一岁的孩子缝在肚皮上方的前襟上(驮在肚皮上),三岁前的孩子缝在肩上,七岁前的孩子缝在背上。三岁前的孩子一般只缝符,不背马。
背符、背马是北方少数地区独特的习俗。符和马起源何时?代表什么意义?北方的部分地区孩子端午节时为什么要背符、背马?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的人把符与福联系起来考虑,认为符就是福字的简化,认为背符就是背福;也有人把符与佛教的卐字相联系,认为符是卐字的翻版,背符就是借佛的符号辟邪;还有人把纸符与纸马相提并论,认为纸符就是纸马腹部的缩影,纸符和纸马是一回事,而纸马是这一地区的图腾符号。因为北方少数地区先民以养马为业,而马曾是这一地区的象征和图腾,端午节背马就是图腾崇拜的遗俗。无论那种说法,符和马祈福辟邪的功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符和马成为过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