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这是苏轼写的《吉祥寺赏牡丹花》诗里的两句。
如果不算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说的那种折茱萸以插头,用来辟恶气而御初寒,仅是簪花作为装饰,大概应该起自于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简文帝萧纲所写的唱和诗里有“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是指男子头戴梁冠,簪花的装扮,听起来像是一种当时很常见的造型。
唐代的新科进士赴曲江宴,也要行簪花礼。所谓的“探花郎”就是新科进士中最年轻、最风流倜傥者,然后头上簪花,在长安街头巡游探访盛开的鲜花。所以孟郊的诗才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他金榜题名之后的真实写照。唐玄宗这样的风流皇帝也格外喜欢簪花,自己会簪花击鼓,他的侄儿宁王李琎也一样雅好音乐,人又生得“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玄宗曾亲赐红槿花令他簪花,后称之为“花奴”。
宋代男子簪花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男子簪花成瘾,宴饮、出游、或喜或丧,几乎是无处不簪花,无时不簪花。闻喜宴皇帝赐花,群臣簪花而立。拜寿时簪花而贺。宴饮时戴花才能饮酒。就连处决犯人时,狱卒也要簪花。簪花在宋代甚至成为严肃场合、重要礼仪中的必然行为。如《宋史》中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
宋代的笔记小说《铁围山丛谈》里讲到一个故事: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次驾幸金明池,正好洛阳的牡丹花刚开,送来给皇帝观赏。宋神宗当时簪的是宫花,即绢帛做成的假花。这时神宗却宫花而不御,把一朵牡丹的名品“姚黄”簪在头上游幸。这朵姚黄,“花面盈尺有二寸”。直径一尺二雨的姚花簪在头上,恐怕宋神宗簪姚黄的状貌不亲见难以想象。
男子簪花起身于上流社会,宋代男子簪花原本是身份的象征,或是士大夫的风雅。宋代男子簪花也是一种高调的奢华。如《宋史》记载,司马光“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后来皇帝有所赐,司马光乃簪一枝。
然而宋朝男子簪花原本也是有很多规矩的。如宰臣枢密使,皇帝会赐以大花,快行官帽则花朵细巧,赐花随官阶而有严格规定。那么为什么《水浒传》里江湖好汉们都没有官阶,地位不高却多有人簪花?阮小五簪石榴花,杨雄簪芙蓉花,浪子燕青簪四季花。那是因为一来皇帝为了笼络人心,把赐花这种原本是对高阶官员的礼遇推恩给了下层,二来就是江湖好汉们对于官场的挑战。
明代仇英画《四相簪花图》,说明到了明代仍然有男子簪花的风俗,只不过没有宋代那么鼎盛了。
到了清代,赵翼则说,“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说明清代男子已经再也不簪花了,只有女子簪花。
这是一种时尚,是风流雅致的标签。
男人戴花,源于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但在这里并不是戴在头上,只是随身佩带。以比喻志向高洁。
南北朝的时候,男人就开始流行在头上插花了,但是一般的男人不可以,必须是上流社会或名士才有这个资格。比如潘安似乎就有插花的事迹。
唐朝时,皇帝经常赐给臣子一些物品,比如口脂(防冻膏),盘子,盒子,肉,还有女人用的物什,同时也有
花!
同时,如果皇帝和大臣一起游园,自然是要做诗的,哪一位臣子诗写得漂亮,皇帝就会把花摘下来插在这个臣子的帽子上。时之称之为
簪花!
簪花有两种含义,一是你入了皇上的法眼,二是你这个人有才华。
杜牧有一句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鉴于杜牧的雅致格调,所以插花便显得有一种名士气度。
就这样,簪花或插花一直传了下来,尤其是宋朝。皇帝喜欢赐花,大臣也自然享受被赐花,因为这是好事!
皇帝簪花是光耀门楣,百姓簪花就是多才多艺。而且还延伸出好运气这个寓意来。
刘克庄诗“追数樽前插花客”
黄庭坚词“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辛弃疾词“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
韩元吉词“不惜黄花插满头”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不也有一段说一个小官给韦小宝戴了一朵花么,顺便还讲了一段“四相簪花”的典故。
当然,小可要提醒一下,头上只能插花,却不能插草
那是卖身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