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个传统节日,各地风俗不一样的,我先把我们这里民风向朋友们介绍一下,在我们这里女孩出嫁,就成了婆家人了,首先要进入婆家的家谱,婚礼当天要向老公家祖坟跪拜,以示真正成为这家人了。至于春节在不在老公家里过,我们这里是大年三十上午,可以在娘家过的,太阳落山之前必须回老公家的,大年初一过后就随意了。朋友们我把我们这里关于该不该,在老公家过春节介绍了个大概,朋友们你们那里是怎么情况呢,能分享一下吗?最后谢谢邀请。
凡事还是建立在一家人一起商量的基础上比较好,毫无疑问,老一辈的普遍觉得应该在公婆家过年,这是旧习俗。
但是年轻人的想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现在好多独身子女家庭,无论男方女方都盼着子女回去过年,那么最和谐的办法就是两头老人一起过年,当然,这个要建立在两头老人相处不错,且要考虑到距离远近各方面条件允不允许;
再不然,就今年过年跟男方父母一起,明年过年跟女方父母一起,总之一家人好好商量,重要的是都开开心心就好,但为了一争高下吵得面红耳赤就得不偿失了。
问下已婚人士,你们的结婚纪念日是领证那天,还是举行婚礼仪式那天啊?
按传统习俗,摆酒席那天是结婚纪念日,因为那天是天知地知亲朋好友都知。
两个日期都算。领证是法律认定的合法夫妻,婚礼是民间承认的明媒正娶。就象阳历新年是元旦,阴历新年是春节,都算过年。至于以那个时间为准则可依习俗和个人意愿来决定。
能不能谈一谈自己家乡那里关于结婚的一些习俗和故事?
我的家乡是山西灵石县,我谈谈当地的结婚习俗和故事。
结婚是人一生的大事,是通过男女结合组成家庭,而成就人生的标志。有着一整套的娶嫁程序。
一相亲:如果适龄青年自已找不到对象,就托媒人给介绍。在媒人的引领下,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女方要看男方的家境,对方的模样等。男方家张罗做饭招待,女方觉得还行,就留下吃饭,说明相亲成功。
二订婚: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如果互相满意,就择日订婚。男方设宴席招待,双方至近亲人参加。席间,女方给亲人们敬酒,每喊一个人的称呼,对方就拿出事先备好的红包,给见面礼。双方父母给的开口礼金是一千零一元,寓意千里挑一。
双方谈定结婚的彩礼和金首饰,衣物等等。现在的女方要楼要车要彩礼,使男方家不堪负重。也有一些女方开明,不要那么多,婚后自已创业。
三择日:订婚后再过一段时间,就准备结婚。一般人家是请阴阳先生给看日子。选好后,男方给女方家带上四色水礼,告诉结婚日期,俗称“送日子。如无异议,就定了结婚曰期。
四婚娶:是指男方娶新娘阶段。
丨备宴:城市人家一般在饭店订酒宴,农村现在不自己家做了,而是请“理事会”来做饭,主家只须备好食才即可。理事会来时带上自备灶具和桌凳,他们做的饭菜符合村里人口味,往往比饭店的饭还要美味。而且省钱。
2陈设:到了喜日,屋子内外早已装修一新,张灯结彩。大门张贴喜联,洞房门贴婚联,院墙贴喜字,一派喜庆景象。
3登高:迎娶前一天晚上要登高,到时把做好的九莲灯点亮,放到柜顶之上,放时还口中念念有词,登高了,高登了,姓x的比姓x的高升了。新人给亲人们敬喜糖,亲人们说些吉言祝贺他们。
4迎娶:正日早饭过后,新郎整洁衣冠,胸佩红花,拜别了父母亲,在鞭炮齐鸣丶锣鼓同声中,坐上婚车,在引亲人和伴郎们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随行的还有一个背谢帖盒的男孩。
婚车头一辆是白色的,后面的是黑色的轿车,寓意白头到老。迎娶路上,宜选宽敞大道。
迎娶出行后,要对洞房布置。由新郎兄糊五色纸花窗,里面放上红枣核桃。炕上一角放新花尿盆,并扣上儿女花馍。
拦门:新郎进女方家大门时,女方弟妹嫂子们急忙关门,拦住新郎要拦门喜钱和烟糖。众人相互争抢嬉笑,热闹非凡。
迎亲:近年来,婚庆中增加了新内容,就是耍笑公公婆婆闹新婚。给他们化妆,还带上道具,等着迎娶人马回来。
迎娶返回,爆竹齐响,鼓乐齐奏,众人齐出,翘首以待。轿车到达家门,由新郎的嫂子迎新娘下车,这时新娘不下车,要压车钱,给了之后,才肯下车。化了妆的公婆也来迎接新娘。新郎新娘在众人的拥簇下,步入庭院。其间,玩童们向新人喷洒各色金屑,老者抛撤五谷。新郎新娘直接到天地家神面前跪拜,而后进入洞房。
五入洞房:新娘进房时,小姑赶紧翻尿盆,一边翻一边说,姑姑翻盆盆,儿女一堆堆。弟妹们捅破红窗,红枣核桃散落地上,儿童们嬉戏争抢。嫂子给新娘喝红糖水。稍加休息后,举行婚礼。
六婚礼举行:婚礼的主要内容是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而后是认亲,称见大小,按先皇亲后囯舅的顺序受新人礼拜。受拜的长辈都要给新娘礼金。
之后共进午餐,餐毕送走亲朋。
七闹洞房:当日天黑,开始闹洞房。先给新郎新娘喝儿女拌汤,吃和气干火烧。意喻儿孙满堂,夫妻和陸。然后朋友们出各种节目,耍笑新郎新娘。
闹完洞房,由新娘的大小姑子们给新人铺被褥,口中念姑姑铺床,儿女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生下儿子,送入学堂,高中壮元”。生下女儿送入绣房。
然后新人就寝,朋友们听房。
以上就是我们当地结婚习俗。
谢邀!在如今看来,婚姻习俗也大大变样了。
传统的婚俗,总会有许多讲究。我的家乡流行一句话,叫做“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因此,许多的婚俗都是围绕这个意思来操办的。远的我了解不多,就我知道的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思想没有现在这样开放,男女朋友之间的交流交往也没有现在这样便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多是媒人介绍。这个过程中的很多环节是不能省的。大致记得这些:初次见面,叫“对头”;对上头了,就给点见面礼。随后挑一个节日接姑娘到家里玩,媒人必须到场。好酒好饭招待。姑娘回去给“打发”,一般就是一块布料之类。(平绒布、金丝绒布最好)这样的来来去去也许不止一次。过了这个阶段,就算比较稳定了。一般会在秋收之后就可以接媒人坐下来谈定婚事宜。
定婚的花费就比较多了。自家的叔伯婶婶舅姨都到场,专请了大厨做菜。迎接到家的贵宾就是姑娘家的姊妹们,有多少来多少。这是定婚当天的情形,很热闹的。屋子里欢声笑语,厨房里美味飘香。“先茶后饭”之后,(这里的“茶”其实是点心炸鸡蛋之类)人们才稍稍平静,坐下来细谈细讲。媒人会带着姑娘家人在屋前院后转转,做些介绍。
定婚之前,还有“过礼”的习俗。礼物标准不一,鱼肉是必须的。数量从三四十斤到一二十斤都有。根据家庭情况来定。另外还能买甜饼子,发给姑娘家的亲戚,有多少户就买多少。日后姑娘出嫁,这些亲戚在喝喜茶时才出手大方。
最大的开销,是姑娘家的姐妹陪着进城扯衣服。除了姑娘要扯上好几套,姐妹们也要挑好的布料扯上一节,媒人也会有份的。这个定婚仪式就是这样大功告成了。
结婚的情形和定婚大致相当。只不过婚宴当天更加热闹喜庆。本地的“十番锣鼓”敲得震天响,吹喇叭的班子细吹细打,客人们谈笑风生。等到迎亲的队伍归来,就掀起高潮。锣鼓喧天,爆竹声震耳欲聋。七大姑八大姨忙不迭地招呼送亲贵宾。待客人坐定,随后摆上大方桌,举行结婚典礼。司仪照着贴好的仪式,一项项进行。主婚证婚都到场,红彤彤的结婚证书摆上桌。整个仪式很喜庆也很庄重。
记忆中听奶奶讲过,家乡还有更为古老的婚俗。我的姑姑出嫁时就是骑马嫁过去的。那时候我还小,我追着迎亲的队伍跑,把鞋都跑丢了。往事如烟,回忆却有那样真切。如今酒店的婚宴我也参加过一些,忆及旧事,总感觉有点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