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风土人情

中秋习俗有哪些?-k8凯发

2022年08月31日 19:00:37110

赏月,吃月饼,品茶,猜灯谜,家里一般都是这几样,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复杂。

“节日”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每逢节日将至,人们便会早早做好准备,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度过。在中国,因为地大物博和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可谓是数不胜数,且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它代表着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于是因其特殊寓意成为了最隆重和受欢迎的节日。

中国人在过节时,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的习俗,如上文所说的春节到来时,人们便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等。除了春节,中国人还会在许许多多的节日中践行独特的习俗,如端午节时的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时的登高、插茱萸,冬至时吃饺子、喝羊肉汤,正月十五猜灯谜、吃元宵等等。那么,在度过同样作为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时,人们又有着怎样的习俗呢?

早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礼记》中,便已经有了“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此外,《礼记》里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文字,说的是天子会在秋天时祭祀月亮,大概是秋高气爽时节月亮显得更加皎洁和神圣之故,可见,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人们在过中秋节时会食用肉粥,天子更是要举行祭祀活动。

到了汉朝,辞赋家枚乘在作品《七发》中写道:“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所谓的“八月之望”,也就是十五、十六号,这与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日期相吻合。因为这一天月亮最圆,其对地球潮汐的影响也达到最高点,所以沿海地区的人们常常选择观潮娱乐,这一点在历代的文人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宋人赏月时往往还要举行拜月活动。所谓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杳祭拜月神,说出自己的心愿,以求得保佑。如中等人家,男子则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诗人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之句;而女子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醉翁谈录》卷四曰:“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中秋之夕放水灯也是宋代风俗之一。《武林旧事》卷三《中秋》载道:“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其意或是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他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另从苏轼《和黄门韵》诗中“何人蚁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及其自注中“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来看,其俗也见于故都开封。

明代的宫廷中,一进入八月,宫中开始赏海棠、玉簪花。至十五日,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吃月饼,其席竟夜始散。八月蟹始肥,宫中举行蟹会。宫眷、内臣吃蟹,活时洗净,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用来佐酒。有人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之式,互相比巧。

今天人们提到中秋节,最先想到的或许还是几乎只在过节时被人们制作和采购的特色点心——月饼。现在广泛的观点认为,月饼一词最早被记录是在宋末元初文人吴自牧所撰写的《梦粱录》中,因为月饼形状浑圆,和月亮相似,便因此得名。不过,最初的月饼和中秋节并没有联系在一起,这一习俗是后来逐渐才形成的。

关于月饼的诞生,人们传说是曾任唐朝宰相的裴寂在早年随军征战时,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发明的。它最初是在唐军中流传,北宋时成为宫中名点,随后逐渐传入民间,到明朝时成为了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喜爱的点心,也演化成了中秋节的“保留项目”。

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相似,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一般也是月明星稀、月光朗照,于是人们便充分利用秋夜凉爽宜人的夜晚,仿照元宵节习俗在街上挂起灯笼猜谜。此外,中秋节处在秋季,也正是桂花盛放的时节,于是人们也会在这时赏桂花,并将桂花做成桂花糕、桂花酒,和着明月一同品尝。

中秋节时,既有大众普遍接受的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习俗,如沿海地区的观潮、广东福建一带的“烧塔”、潮汕地区的拜月、吃芋头等等。尽管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人们在这一天都会赞美明月,并思念故人和故乡,一如苏轼所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