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考古实物 文献记载)法,互相对照,共同推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学术脉络。将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表达概括为:“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和”合为一,以汤为先。从三种表达方式解构了中国饮食文化体系:中国先民对于主食(南米北面)、动物性食材、花卉食材、香料等具有深厚的文化认知;中国先民在饮食文化方面积累了大量乡土智慧,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开拓食材资源,顺天应时食用节气时令食物;采摘野菜有效补充食物来源,讲究食德与规范礼仪;中国先民在饮食文化方面也积累了诸多习俗禁忌:取材避弱小母孕动物;以多种中草药制作屠苏酒、香囊;注重相宜食材搭配和禁忌食物搭配;食用珍稀野生动物,违背天道伦理等。最后对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饮食文化象征符号体系的构成层次和内涵;讨论人们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认知偏差,认为“全面禁食野生动物”贵在行动;初步总结和提出了未来中国饮食文化的几点趋向。
传统应季岁时饮食文化?
1、春节——饺子与汤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们各民族合家团圆的重大节日。一般来讲,在春节的时候,北方人会包饺子,而且会在饺子馅儿里面放入寓意财富的硬币,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喜欢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2、元宵节——元宵
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耍狮子、闹花灯,更会美美地享受着传统节日食品——元宵,回味元宵佳节的传说故事,感受别样的蒸蒸日上。
3、寒食节——乌米饭
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般会合在一起度过,人们可以祭祀扫墓,也可以踏青出游,但一般都会做乌米饭,因为醇香美味即可用来追忆先辈,亦可以作为春游的必备饮食,可以说是忆苦思甜的典型伙食。
4、端午节——粽子
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汩罗江畔回荡着他的《天问》 ,沿滔江水诉说着不老的《九歌》 ,巍巍青山见证了华夏儿女深深的敬意,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在端午节之际赛龙舟、吃粽子,并且将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持续到永远的永远
5、中秋节——月饼
八月桂花叙香,在这个五谷丰登的季节,人们习惯了用美味的月饼来馈赠亲朋好友,习惯了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赏月、吃月饼,与亲友分享丰收的喜悦。
6、重阳节——重阳糕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仅让人们怀念异乡的亲朋好友,也让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族人增添了思念的烦恼。为了排解思乡的苦难于是更多的人们登高、为老人庆重阳,吃重阳糕,感受永不停歇的追求。
7、腊八——腊八粥
五谷杂粮,对身体来说非常有益,腊八之际,唱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不仅可以暖胃,更可以暖心,传递爱的暖流。
五谷杂粮饮食文化?
中国的五谷杂粮文化博大精深,不信请往下看:
在中国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以稻(或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五种农作物,称为“五谷”,这里的稻即水稻,去壳后就是人们吃的大米;麦即为小麦,能磨成面粉;稷为豆类的总称,比如黄豆、绿豆、红小豆等。
据历史记载,黍没去壳是糜子,去壳后就是黏黄米,磨成面成黄米面,可做黄米饭、黄米粽子,粘豆包,油炸糕等主食或小吃。而稷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北方的粟(北方谷子)、高粱等,不管怎么分,黍和稷都是带壳的谷类。

带壳谷类加工成黄米、小米、高粱,不带壳的小麦荞麦能加工成荞面、白面,玉米等也属于不带壳的。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五谷也不局限于古代的几样,成为粮食作物的总称。

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是稻米、小麦、大豆、小米、黑米、燕麦、薏仁米、苞米面等,高粱米、黄米、荞麦吃的不太多。我们一般把大米、白面称为细粮,总吃细粮营养不均衡,所以人们就想多吃点粗粮,即五谷杂粮都吃点,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古人百姓的一日三餐,主要以谷类为主。虽然也有稻田,但种植面积有限,皇宫、官宦之家才能经常食用。人们发现小米比黄米养人,不伤胃,就以小米为主食。栗还是古代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朝廷鼓励农夫开荒多种谷子,因为它很耐旱,由于带谷壳,比其它粮食好储存,也是朝廷上下不可或缺的主食。栗文化深深影响着历代人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

唐代李绅写的《古风二首》诗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有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古时人们就非常珍惜粮食,民以食为天的情怀。可见当时对栗的种植已成农业主流,开春播种一小粒种子,到秋天就能收获万粒粮食,粮库充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有底气抵抗外来侵犯。

要是田地不足,农夫不能自给自足,生活就没有了保障。耕种农作物农夫是非常辛苦的,夏天顶着烈日耕耘,汗水滴在泥土里。我们餐桌上的粒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诗中提醒人们,要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珍惜每一颗米粒,过去有一句话,浪费粮食,就是极大的犯罪。

中国的五谷文化,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作物,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兴盛的基石。不论是《周礼》中记载的故事,还是汉代《氾胜之书》里“穗选法”的发明,再或者是《齐民要术》的谷物文化讲解说明,无不是谷物文化的发源之地。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而五谷文化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应该得到广泛地发扬和传承。
《皇帝内经》告诉我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因此多吃五谷杂粮,不但能填饱肚子,还能调理我们的五脏六腑,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所以想吃五谷杂粮,先从吃小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