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全中国人民都爱吃虫,包括壹周君也是,从小就是吃蚕蛹、知了这些吃到大的,那种酥脆的口感,爆浆的回味,也只有你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知晓?
首先壹周君要说明一点,“云南十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指的是居住在云南的傣族、白族、哈尼族、仫佬族等这些少数民族,自古养成的一种吃昆虫的习惯。大名鼎鼎的云南“百虫宴”,也应该是属于南部的傣族菜。
至于滇西北的昆明大理丽江这一带,你应该会发现当地汉族人是很少吃虫子的,大街上各种油炸虫子的小摊,也多为外省游客在聚焦啦?
所以为什么云南人爱吃虫子?核心原因就是这里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的气候,容易滋生蚊虫,湿润的气候也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两个ip交相辉映。
加上自古云南属于边陲地区,大家的生活条件也不好,有时候没吃的,只能捕捉含有蛋白质的昆虫来充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吃虫的习惯啦。
有山珍海味为伴,谁还吃粗茶淡饭这个道理,大家其实都懂的?
虽说每年云南各个地方都会举行“吃虫节”,但现如今都是为了配合“旅游经济”招揽外省游客的手段,不过要问什么虫子好吃,壹周君还是来推荐几种。
比如说油炸水蜻蜓,就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蜻蜓幼虫。
油炸蚂蚱,这个是大路货,高蛋白食品。
还有竹虫,竹子节之间长出来的,也是油炸来吃,香脆可口!
至于其他的,看看就ok了!
吃虫子原本是种潮流
有人没有勇气享受虫子的美味,就给吃虫子扣上“野蛮”的帽子,面对这种说法,我们的老祖宗要第一个不乐意了。
孔子曾提过的那个捕蝉故事,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吃知了就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而在孔子一直尊崇的《周礼》里,更是记载了周天子每顿饭都少不了蚁酱。
对,你没看错,就是蚂蚁做成的酱,这可是天子美食。在诞生了华夏文明的中原之地,吃虫子原本是一件很“主流”的事情。
除了云南,闽南、广西、贵州、湖北、浙江等一些地区,都保留了吃虫子的习俗。
对于居住在城市森林里、对各类昆虫避之唯恐不及的当代人来说,人们已经无法理解古人见到虫子时的喜悦了——它们没有攻击性,易于捕捉,也易于烹饪,富含蛋白,味道鲜美。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躲藏在山野间的知了、蚂蚱简直就是行走的蛋白棒。
吃虫子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很爱吃知了,并把其形容为极致的美味和享受。作为吃蝉的行家,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了蝉羽化之前,是最美味的阶段。
要想理解云南,先上一盘虫子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虫子宴,也不是所有品尝了虫子的人都赞不绝口。但这并不损伤云南的虫子菜肴在中国美食版图中的地位。吃惯了循规蹈矩的菜系,吃惯了故作精致的菜品,我们需要这样一股来自边陲的生猛之风。
这个维度不高的省份,同时容纳了高原和雨林,从巍峨的雪山、雄浑的三江并流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吊脚楼、边境线上的东南亚风情。
在千百年的生活里,云南人自然也将这些昆虫开发出了形形色色的食用价值。省内风格迥异的地貌和气候,塑造了云南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和其他很多地域相比,我们很难给云南的风物饮食打上一个笼统的标签,因为在这个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数十个民族。他们存在着不为外人所熟悉的传统。
比如在布朗族那里,没有一只花蜘蛛可以活着走出去。当地人抓到它们后,先用开水泡软洗净,再用小火煎熟,撒一些调料就可以食用。当然,大多数人见到这些躺在盘子里的家伙时,早就吓得两腿发软,更别指望能下筷子了。
▲ 云南临沧市境内的布朗族村寨。 摄影/张艺凡
说到底,云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生活的多元包容,各式虫子菜肴是这种特质的体现。
这些诞生在马帮里、诞生在村寨间,诞生在连名字都不可考证的山林中的菜品,是云南人多少年来随性、洒脱、超然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属于边陲和密林的气质。
所以,当下次看到那些虫子做成的美食时,可以不品尝,但千万不要嘲弄,因为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恰是云南的地理地貌、自然风物、人文性格交汇而成的小小结晶。
云南的一大半个性,都盛在这盘虫子里了。
所以,
虫子你敢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