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传统演出
初蹴鞠 时间:1月4日 地点:下鸭神社 由8位表演者互踢鹿皮制作的球使其不落地。
“蹴鞠”来自于中国,唐宋之际十分流行,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7月7日在京都上京区的白峰神社也举行同样的“蹴鞠”表演。
初惠美须 时间:1月8日至12日 地点:惠美须神社 惠美须是被日本人奉为商神。 十六世纪初,京都的商人去江户做生意,取得巨大成功,为此崇祀惠美须大神以示感谢。
这一天,京都高奏惠美须赞曲,祈求生意兴隆,家运繁荣,很是热闹。
梅花节 时间:2月25日 地点:北野天满宫 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去世于2月25日这天。 唐初,中国的梅花树、乌梅等传入日本。和歌名人菅原道真酷爱红梅,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红梅殿”。后人称他为“梅神”。以后,日本全国有10500多个神社祭祀菅原,称他为“天神”,并将他去世的2月25日定为梅花节。 举办梅花节的时候,人们在北野天满宫菅原道真的灵前供奉红白梅花。在2000多株梅树上,上七轩的舞妓和艺妓们举办茶会。
春舞 时间:4月 地点:京城的各处会场 樱花时节的京都“春舞”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舞妓、艺妓在各处会场表演“都舞”、“京舞”和“北野舞”等,以歌舞来庆祝春日喜庆。其中,“都舞”的历史最长,始于1872年的第一届京都博览会,“都舞盛会”将延续多天。 流镝马神事 时间:5月3日 地点:左京区下鸭神社 “流镝马”,就是骑着马射箭,又称“矢驰马”。 流镝马活动起于“镰仓时代”,是用以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祭神活动。 届时,身着古代衣甲的武士在飞驰的骏马上,高呼着对准三处菱形靶发放箭矢,以此占卜早稻、中稻、晚稻的收成好坏。
日本人将射箭分为弓道和流镝马,前者为站射静射,后者为走射动射。
葵节 时间:5月15日 地点:京都御所-下鸭神社-上贺茂神社 古意盎然、典雅恢弘的古老节日。 “流镝马神事”之后又一盛大节日,葵节是京都的三大祭之一,且是其中最为悠久的。起源于6世纪的饮明天皇时代(531~571年)。原名贺茂祭,但因举行仪式时,会在牛马或贵族所乘坐的车子、信奉者的衣服上,以葵叶装饰,渐渐就称为“葵祭”。
在古时代提到祭典,就是指葵祭典。 由500多名身着古代贵族服饰的人们组成的全长700米的游行队伍,牵着马和牛车,抬着神轿,从京都御所出发,经过下鸭神社,奔向上贺茂神社,确实是重现古风的最好的方式。 葵节的举办是为祈祷农作物的好收成。
三船节 时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地点:车折神社 岚山大堰川 举行“三船祭”时,会将三十只龙头船、鹢首船、公主船、侍儿船、今様船等放于岚山大堰川,追忆王朝公卿以诗、歌、管弦等三船游乐的雅兴,从而展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王朝画卷。
鸭川川床 时间:从5月1日起4个半月之间 地点:鸭川 “鸭川川床”就是在鸭川河岸上的纳凉平台。 在三条和四条之间的鸭川西岸上,先斗町的各家餐馆搭起了2至3米高的纳凉床,点起古式的提灯,人们在凉风中一边品尝美食, 一边眺望东山,享受惬意的人生乐趣。
京都薪能 时间:6月1至2日 地点:平安神宫 薪能就是在篝火映照之下,表演日本传统能剧、狂言剧。 1950年,京都市和京都能乐会共同举办薪能仪式,后由平安神宫接管。历史虽短,便模仿的奈良福寺的薪能却源远流长。 此外还有东京增上寺及其它地方的薪能。 祗园节 时间:7月1至31日 地点:八坂神社 公元869年,京都发生瘟疫,人们从祗园社抬出神舆,立起来自日本各地的66支,送至神泉苑,祈愿消除灾病,由此形成繁盛的节日。 节日从月初到月末,其间14至16日的“宵山”和17日的“山巡行”为其高潮。 在祗园节时,人们在豪华装饰的彩车上用笛子、锣鼓和大鼓演奏着祗园音乐,从街上通过,每年有100多万人前去观看。 陶器节 时间:8月7至10日 地点:若宫八蟠宫 节日期间,有陶器展销会,在五条大街上摆满了全国各地500多家陶器商店的摊位,有陶艺家的作品展,有陶器制作表演会等,8日那天,将抬出陶器神舆。 一般认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日本的六大古窑。再后来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开始了。接着有各种烧器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五山送火节 时间:8月16日 地点:大文字山 主要活动是:用松木烧出75座火床,形成一个辉煌的“大”字。“大”字的第一笔画73米,第二笔146米,第三笔124米。“大”字篝火的75个火丛必须同时在晚上八点时同时点燃。送火节属于“盂兰盆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传说从前如意岳的寺院失火时,该寺院主佛阿弥陀如来佛升至山巅发出光芒,照亮四方。从此便每年举行“送火节”,纪念阿弥陀如来的灵验。 观月黄昏 时间:9月 地点:大觉寺 即在大觉寺的大泽池上,乘坐龙头船、鹢首船饮茶、吹笛、赏月,游吟作乐。 大觉寺是由嵯峨天皇的离宫改建而成的,又名嵯峨御所,是历代法亲王住持的寺院。寺内有大泽池,是模仿中国洞庭湖的池泉船式庭园建造而成的。这里是赏月的好地方。 时代节 时间:10月22日 地点:平安神宫 大约1700多人身穿京都1100年中各时代的服装,代表从平安时代到明治维新时期各个时代著名人物,从京都御所出发,行走3小时抵达平安神宫,展现出一幅千年历史画卷。 鞍马火节 时间:10月22日 地点:由歧神社 为京都的三大奇祭之一,天庆三年从京都御所将祭神迎出北迁,当时人民沿途举火把迎送,到今日则演变为各个人家在自家门口点起篝火,并手举燃烧的松明,沿街行走,最后在神社广场前抬出两座神舆。鞍马火节意味着送走了秋天,迎来了冬天。 由于实在闹热,这一天,不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不许上火车或公路。外乡人如果想来观看,必须步行。开放所有公共场所,路边可以卖啤酒和食物。 鞍马寺由中国本土东渡日本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的高徒鉴祯上人创建于公元770年。 岚山红叶节 时间:11月的第2个星期日 地点:岚山渡月桥一带 秋深时节,岚山小仓山、嵯峨野漫山的红叶,鲜烈壮阔的美景倒映在了大堰川上,这成为京都一大景观。 而在从前,这里是平安时代王公贵族的赏枫胜地。 红叶节的这一天,五彩缤纷的船只聚集在大堰川,锣鼓喧天、丝竹绕耳,进行各种各样的歌舞表演。 在大堰川的河岸上,还设有大舞台表演“嵯峨大念佛狂言”的艺能。 献茶节 时间:12月1日 地点:上京区马食街的北野天满宫 起于丰臣秀吉召开的北野大茶会。1587年,由千利休主持,秀吉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了大茶会,远近诸国的爱茶者和町人、百姓蜂拥而至,成为茶道史上的盛事。 此后,形成为一种传统节庆活动,以此祈愿茶道的兴旺。 这一天,在“御茶壶奉献节”上向神献完茶后,在“明日舍”、“上七轩”的歌舞排练场所进行茶水出售,民众一起享受品茶和节庆的乐趣。 1868年置京都府。工业以电机、纺织、食品等为主,运输机械(造船)、化学、一般机械亦较发达。 京都几乎每天都有庆祝活动和例行节日,富有浓郁的地方乡土风情。最为热闹的是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和时代节(10月22日)。
2. 日本传统表演
日本艺妓(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为生。
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妓。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
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妓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
而艺妓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
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艺妓并非妓女。
艺妓(げいぎ,geigi)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
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
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
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
但在过去,艺妓是一个终身职业,必须女承母业。
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艺伎并非日本特有。
以“侍酒筵业歌舞”为职业的艺伎,在历史上本来并不是日本所特有。
黄遵宪认为艺伎“甚类唐宋官妓、营妓”。
中国的唐宋时代,士大夫携妓吟唱,是当时普遍的习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曲赋中,留下了不少咏唱歌姬的佳句。
当时中国的官妓,以及朝鲜的妓生,和日本的艺伎都有相类之处。
随历史的发展,只有日本的艺伎一直延续到现代。
而且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3. 日本文艺演出
你好!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 日本 演出
梅兰芳卖房度日表现他什么精神,应该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梅兰芳作为我国建国时封的两位艺术家中的一位 ,他的艺术不可能没有人看,只有日本鬼子占领北平,也就是北京时 ,梅兰芳为了不演戏,留胡子。梅老板是演旦角的,留下胡子就不能化妆了,也就不能演戏了。看看梅老板的风骨,气节,在失去经济来源后,就只能卖房度日了。
5. 日本的表演
这篇课文出现在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的语文课本中,大意是梅兰芳先生为拒绝日本人的逼迫登台,不得不打伤寒针让自己连续发烧从而躲过日本人的骚扰。
然后蓄须明志以表明自己不做汉奸的决心。直到抗战胜利他才重新登台演出。
这些细节难道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的行为,抗战时期,多少戏院老板不惜拿黄金出来蛊惑他说只要登台就给他丰厚的报酬他都拒绝了不惜饿着肚子也拒绝登台。这难道不是爱国者吗?
6. 日本人演出
梅兰芳岁开始学戏,10岁就开始登台演出,那个时候,中国仍然处于清朝末年。他50多年的京剧生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立一个派系,在京剧界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梅先生在1919年和1924年曾两次访问过日本进行演出,非常成功,在日本本国名望很高。所以日本人非常喜欢他的戏剧表演.因此侵华时让梅兰芳给他们演戏.但都被他拒绝了.
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他做了隐居 蓄胡子 毁画断生计 不畏酷刑和自残装病等事件.
7. 日本特色演出
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可以分为 音乐、绘画、木工、插花、 这些大类别‘’
1、音乐。
筝 三味线 尺八 三种 组成合奏为 三曲合奏 中棹三味线 太棹三味线 长呗三味线 龙笛 太鼓 缔太鼓 多用于歌舞伎 太棹三味线 独奏 多用于地呗曲目 民谣三味线独奏形式多为 俗曲 太棹三味线 小鼓 太鼓 龙笛 多为 三番叟演出用 筚篥 龙笛 太鼓 楽琵琶 羯鼓 雅楽演奏所用
2、绘画,有浮世绘。浮世绘是版画类别 在明治维新前多是春画, 比较粗糙,但是色彩美丽、 明确。
3、木工 ,有漆器。纯木质木本色的小家具,寄木工艺,莳絵。
4、插花,多为婚后妇女所传承。
8. 日本传统文化表演
是的
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人(即非日本为了提高民族身体素质而引进大批欧裔女人所生的杂种)是由大和族、阿依努族和琉球族构成的,他们都是毫无争议具有典型黄种人特征的黄种人。
简介
日本,全称日本国(日文名:にほんこく;英文名:japan),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公元3世纪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12世纪,皇权旁落进入统治时代。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g20等成员。其自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9. 日本传统表演艺术
应该是三大体系:
梅兰芳戏剧体系
梅兰芳是我国着名的京剧表演大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发扬了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经多年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
布氏体系
布莱希特是20世纪前期德国着名的戏剧家。他所创办的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个学派之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这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强调戏剧创造过程的理性因素,以破除表演时的生活幻觉,提倡观众冷静分析、思考,重视戏剧的教育意义。
斯氏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杰出的戏剧大师。1896年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他创立的话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并着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
他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是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
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在与演员的合作上,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斯氏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氏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