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有五种类型,分为打歌、跳弦、罗作、跳三弦、披毡舞。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关。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打歌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无量山云消雾散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青砖红瓦的小村庄,爬在无量山半腰。村庄座南朝北,放眼可看高峡出平湖的澜沧江,山脚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梯田,时值深冬,在油菜花的映衬下,充满油画般的梦幻色彩。柿子红得耀眼,袅袅升起的炊烟,添了一笔人间烟火的生动。
这就是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乡盖瓦洒村。一场哑神舞让这个小小的村庄,远近闻名。
无数次奢想一睹哑神舞,那份能把无量山的神秘演绎得十分精准的民间艺术,那场踏起尘灰可以遮月的舞蹈。可是神秘的哑神舞一年也只有一次演出的机会。
随着金庸先生的大笔,无量山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然而深入我内心的却是一出戏。没有无量剑冷冷的光影,没有清溪涧水之上的凌波微步,只有一组简单的动作,让这出叫哑神戏的舞蹈,留在心中。
鼓点就是最好的语话,仿佛由远及近的滚雷,象是呼唤,又象是呐喊。戴着面具的舞者不知从哪里蹿到舞台中央,诡异的动作,除了粗犷,还有磐石的坚毅与樱花的柔情,幽默的元素,始终在每个动作里穿插,让观者捧腹大笑的戏,不过是民间一些细碎的琐事,或爱或恨。你永远也不会清楚何人在舞,他或许就是邻居,或许昨天还与你一块下地干活。这是秘密。大多也都年过半百了吧,据说原来坚持全裸演出,扯一块夜色遮羞,披一块月光御寒,这几年才开始着裤,但都十分简单,棕皮缝纫的短裤,加上全身上下斑马状图案,以及神秘的面具,你只能凭借那一组组动作,遥想一个民族从前。舞者不能出声,哑神舞因此得名。
彝族舞蹈特点
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拥有者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里面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舞蹈。彝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民族,彝族的舞蹈也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彝族舞蹈特点:舞蹈风格特别的豪迈,几乎都是大开大合的那种,观看体验十足;舞蹈编排非常的有节奏,能够让人一眼就被代入;穿着打扮都是彝族非常经典的服装,能够体验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很多的舞台上都能够看见彝族舞蹈,真的让人非常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