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的载体更加坚实信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浓,文化对旅游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把旅游作为载体,把文化作为灵魂,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文化和旅游既有联系,又有联系。
文明是时间,连古今,旅游是空间,纵横天下。文化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补关系,文化是事业,需要一定的产业化,旅游业则需要一定的产业化。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反之,文化则是赋予旅游以特色,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而没有文化的旅游,则缺乏魅力和生命力。
2. 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
旅游景区(点)文化内涵,是指旅游景区(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文物古迹、民族服饰、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和行为观念,还包括一种可以感觉但是难以表达的气氛、感情和风格等。
景区(点)文化反映的是景区(点)在历史、民族、宗教、建筑和自然等方面的旅游价值。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景区(点)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景区(点)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景区(点)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景区(点)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最外层是有形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和服饰等,具有被人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和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和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定和实施。
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景区(点)文化内涵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和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景区(点)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为外界所感知,也因它有形,故易于被模仿和仿造,但是要真正具有魅力就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景区(点)文化内涵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身的观念、追求、情趣和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和增强竞争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外在表现,也能减少与接待地居民间无谓的冲突。
3. 旅游以什么为载体和基础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此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
研学旅行,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旅游”有明显不同,“旅游”重在玩,而“研学旅行”重在“研”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旅行并非单纯地“旅行”,学生需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重点去走进现实,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走出书本,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现实中学到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要丰富、现实和具体,所以我们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研学旅行的主题:
1. 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主题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近代的斗争进行了中不屈不挠的抗争,彰显了民族革命精神,留下了许许多多革命的遗迹。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可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教育培养重点,展开各种各样的研学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研学旅行活动,传承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2. 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主题
中华文明绵延上下五千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博大精深、引人向往,是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研学旅行中,学校可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民族自信心。时机成熟时,还可以与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友好学校进行交流互访,让学生领略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3. 祖国大好河山和国、省、乡情主题
祖国地域辽阔,各地风景尽不相同,风土人情更是千差万别。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可带领学生从当地的地貌特征,动物、植物、生态环保、风土人情等方面去了解和感受,体会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对国家、家乡、自然的热爱。
4. 科技国防主题
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家都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在研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考察科技馆、天文馆、航空航天馆、现代工业和农业等,探究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应用,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印象。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学习探究,包括国防中应用的科学技术、军事训练等。
5. 社会生活主题
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学习和探究,到社会中去,了解不同的社会分工,就交通、卫生、饮食、就业情况等进行考察,体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社会角色体验,体会每种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 体能拓展训练主题
我们要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其中“体”不可忽视。针对学生体能提高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到野外去,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训练体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急救护理知识,培养学生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研学旅行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研学课程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研发出有当地特色、有实际教育意义、能够实际操作的课程。
4. 旅游业的载体
说旅游业是经济型产业因为旅游业会产生gdp,据不完全统计旅游可以带动一百多个行业发展,它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说它是文化型产业,因为现在游客已经不再满足我于单纯的观光旅游,旅游向深度发展,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人们旅游要有获得感,对文化要求有了提升。
5. 旅游载体建设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6.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彰显文化,文化推动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与活力。如何以文化提升品位,以文化打造特色,以文化展示魅力,以文化推动产业,必须认真研究思考。吸引力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为了让游客通过山水游玩、生活体验、溪谷戏水等活动,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旅游业若缺少了人文历史文化底蕴,便失去了个性特色和精神内涵。发展旅游要发挥文联各学协会作用,发掘民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民间舞蹈、工艺、器乐、曲艺、盛会、地方戏曲、文物古迹等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度假产品的嫁接,保留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发展空间。演艺、影像等传媒文化对旅游业市场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要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以人文文化为灵魂,深入挖掘、整理、修复和张扬历史文化,用光影技术,再现历史场面,复活历史瞬间,讲述历史故事,使游客感受到景点的魅力。
7. 要将什么作为旅游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
旅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几个环节都涉及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共享旅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给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等带来根本变革。
共享旅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给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等带来根本变革。
租赁短期民宿、共享出游攻略、拼团友拼租车、共享帐篷wifi……旅行资源共享、旅行信息共享已渗透到人们旅行的多个环节,像一股清流正在改变旅游业,提升旅游者的旅行体验,改变旅游者的旅行方式,也带来了旅游产业的重构。我们日渐明显地感受到,“共享旅行”时代来了。
在共享经济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背景下,共享旅行已形成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共享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共享与旅行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旅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几个环节都涉及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共享旅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激活并释放闲置资源,给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旅行方式等带来根本变革。
一、共享住宿空间
目前,在旅游住宿和旅游交通领域,共享带来的变化已显而易见。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国知名的短租平台爱彼迎(airbnb)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海外共享住宿消费重要市场和快速成长型市场。
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有超过530万中国游客预订爱彼迎的住宿。去年中国出境游客预订用户近160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可见其强劲的增长趋势。共享住宿已成为中国出境游客的主要选择,9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住过民宿、家庭旅馆、度假租赁房屋等,47%的人住过这样的住宿设施,23%的人认为在境外的时候民宿、家庭旅馆、度假租赁房屋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优于酒店的选择。
二、共享生活体验
共享可以使游客融入当地。一个外国游客这样评价中国的共享单车,“当我骑着共享单车走在北京的胡同,我觉得我像一个北京人。”旅行中的共享理念正在使游客真正融入旅游目的地成为当地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在旅游过程当中,游客有分享异地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使用共享资源的权利。共享恰恰架起一座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共享城乡生活空间的桥梁与纽带。
共享最本质的要素是人。人需要有一个平台一个桥梁,一旦桥梁和平台架设起来,这种交流是很容易的,是超出想象的。共享旅行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的过程,让游客与当地人之间不再具有隔阂。
共享旅行背景下的旅游者,更加重视与旅游目的地人们的交往,在交通、住宿、导游陪同甚至是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环节与当地居民进行全面接触,获得比传统旅游者更加深入的体验。在体验的意义上,共享住宿不仅仅是住宿,而是提供了一种文化交流机会,并且是完全当地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生活空间。比如游客可以跟着房东去刨地,跟制香师调香水等等。通过交流和住宿分享,游客能够更加真切深入体验目的地的生活。旅游的共享活动让游客和居民住在一起,玩在一起,聊在一起,通过旅游建立深厚的友谊,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游客或当地居民不经意间互相成为了民间外交家。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有83%的爱彼迎房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像当地人那样生活。
三、共享信息
共享旅游的第二个形式是信息共享。以前旅游是去了再看,现在往往是看了再去。看什么呢?攻略、玩法和旅行方式。
自由行的用户有两个很刚性的需求,第一个是对信息,对数据,对攻略的需求,第二个就是对交易制度的需求,所以我们也觉得在这个环境里面,新的玩法一定是适应新的人群。在新的时代背景里,更加年轻的用户,他们需要更加深度、更加地道,体验更好的旅行方式。
携程、途牛等线上旅游服务企业都很看重用户评价,客户结束行程返回后,写写旅游体会,有时候还能返现。而最近,有企业还专门推出了针对旅游口碑的应用。支付宝口碑最近就宣布上线旅游版,进入口碑界面后就能看到“附近热评榜”,所有排行榜数据来自于30天内用户消费后的真实评价,用户可以把这作为参考。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朋友圈的连接非常短。朋友圈的信息你很容易看到,由于大家对朋友的信任感,口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共享旅伴
共享雨伞、共享冰箱之后,又出现了共享旅伴。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为一些游客解决了人地生疏的窘境,也给旅游提供了一个陪伴,可以视为是一项贴心的服务。虽然外出旅游,很多人都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可是当到达目的地时,陌生的环境,还让很多人不知所措,这时有着陪游行政的共享旅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些陪游熟悉地方环境,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和景区、交通、线路等有了如指掌,可以说,有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让这些人带领自己旅游,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资源,也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视为是一举多得之举。这也是共享旅游深受市场青睐的主要原因。
然而,共享旅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向导提供的是“一对一”服务,类似于自由执业的导游,散兵游勇式的“专职陪玩”不便于监管,安全问题尤其重要。比如,陪游人员身份复杂,如何确保自身安全和旅游安全,如何保证自己在旅游中不被欺骗、权益不受侵害,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些陪游的人心怀不轨,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如果一些人和当地宾馆酒店甚至一些景区联合起来忽悠宰客,或者在陪游中出现意外事故,又该如何维权?如果在陪游过程中出现服务质量低下,比如敷衍应付,态度恶劣等,甚至存在人身攻击、强制消费等行为,应该如何杜绝?
五、正在被共享经济重构的旅游产业
“共享经济之所以迷人,不仅仅在于它高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社会资源与需求的良好匹配,同时也在于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文化共享的独特理念影响了成千上万的用户。这种独特模式和理念,正改变着我们对旅行的认识和实践。”
旅游已成为很多中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人们愿意消费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特征与共享经济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天然契合,且二者的融合度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开创了旅游消费新时代,正在引领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并开创旅游产业的新格局。
共享住宿已成为主导旅游消费的动机性因素。过去以景区景点为主导,“食、住、行”为支撑的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戴斌预测说,在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我们站在全域旅游的新方位上,旅游产业的边界实际上正在消失,传统的边界在消失,新的边界正在重构。共享经济正改变旅游要素的组织方式和游客的消费行为习惯,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主要趋\势。
8. 旅游资源是什么的载体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
旅游文化景观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诸如建筑的样式、地块的形状、色彩的缤纷、食物的风味与制作方法等都可以说是旅游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一般认为,以下要素可以作为组成不同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因子。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景观常被视为对立的两种景观类型,但是,由于旅游文化景观是指叠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所以,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景观的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文化景观的依托与载体。
2、聚落景观。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之别,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空间、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也往往是区域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标志之一。
3、宗教景观。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宗教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各种宗教在典型建筑、教民聚落结构、地名特征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4、种族与人口。人类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创造者,一方面,独立于旅游文化景观之外;另一方面,又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一个要素而存在,体现区域人口的多寡、种族的差异等特点。所以种族与人口本身又是各种旅游文化景观的典型标志之一。
5、农业与工业景观。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可以以各种景观形式展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产生旅游文化景观价值。
6、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景观。主要指存在于各地的民间戏剧、娱乐、服饰、节庆,以及新外来文化的流传。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特点
1、地域性。在以地带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参与构成的旅游文化景观中,其外貌表现出相应的地域性特征。
2、多样性。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世界各地从人种、人口、语言、民族、风情到技术、产业、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色,也使旅游文化景观的类型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3、复杂性。因为旅游文化景观不仅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也包含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并给人类文化形成以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因此,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具有显著的复杂性。
4、变化性。文化作为一种十分活跃的景观因子,既体现了一定景观的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从而使旅游文化景观形态也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