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风土人情

龙州县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龙州历史文化地区)-k8凯发

2023年01月18日 03:01:404

1. 龙州历史文化地区

报恩寺的特点

1.是座政治寺庙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通常的情况是,佛教寺庙的修建多由佛教届人士用倡导、组织、结缘、化缘、修建这一建造寺院的流程来进行,但报恩寺却自始自终,从下到上,自上而下,都是由政治、政权、政府和权力来进行筹划、组织与修建。

王玺精神世界的底层信仰是儒教与道教,王玺的政治身份是明帝国的官员(官秩为正五品),王玺建寺的表层目的是“祝延圣寿”与“报答皇恩”,其终极目的是“慈悲利益,德荫后人,永垂千古”,中央政府批准修建报恩寺的目的是“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最终决定建寺的是太监王振,建寺的社会目的是“普化颛蒙”,“用夏变夷”或同化少数民族,支持建寺的是龙州宣抚司的土司集团。据此可知,报恩寺是一座政治性的寺庙,而不是一座单纯为了信仰佛教才修建的佛寺。

实际上,只有“土僧正知”想把狭小的“观音院”换成宽大的“报恩寺”的具体要求,和王玺本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文化心理因素,才与佛教的教义有着一点最为直接的关系。

尚需特别指出的是,王玺逝后,其后人对他并不是以佛教的仪轨进行安葬,而是以道教的规矩进行安葬的。这一事实上的行为举动,也能说明王玺精神世界信仰的复杂性。

2.选址科学合理

从大的宏观的角度来看,报恩寺位于我国“藏彝民族走廊”的东北部,亦即松潘藏区与汉地之间的文化过渡带上。在人文地理上,则属于“氐羌地”,具体言之,是属于“氐羌地”的龙州、松州、扶州、文州之间。这一选址,对当地的各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互动与交融非常有利。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报恩寺位于涪江上游地区的中心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地位,使之对各族群进行教化非常有利。

从微观的,即具体的地址来看,报恩寺位于龙城之阳(即山南水北之间),盘龙坝上,实有虎踞龙盘之势。山门正对日出,视野开阔而不仄逼,左边石质硬山如屏,且自古皆有山林相护持。西隔涪江,有老团山尖峰护其后,右边则可瞭望白马大神山乐丛山,且空间极为疏旷。因此,报恩寺占尽了当时龙州宣抚司城的地利,非常合符古代中国人信奉崇拜的风水地理,而同时也极具现代社会建筑选址的美学原理。

报恩寺因其选址合理,因此,在明清时期一直就是中国东藏的松潘藏区和陇蜀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在每年的朝圣礼佛期间,都有松潘藏区的藏人到报恩寺拜佛朝圣。

3.寺院规模宏大

报恩寺是明代官式式样佛教建筑群的典型,具有官府建筑中之中原建筑文化和官式佛教建筑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其风格是大气磅礴,高贵富丽,气势非凡,堂而皇之。

明代大型寺院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各类建筑、附属建筑、配套设施等,在报恩寺中一应俱全,非常完整,且自成体系。一些特殊建筑物与设施,例如“四不挨”,和“当今皇帝万万岁”等,则只有报恩寺中才有。

需要指出的是,报恩寺这一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且为明初修建的原初状态,并以原模原样示之于人,而被人为破坏了的仅为少部分壁画和塑像。

4.建筑材料精良

整座寺院的主体建筑与内设之木雕,皆用本地所产的特等优质楠木,并且选料的规格极严。因此,至今仍坚硬如昔,芳香可闻,少腐少蛀,甚至还不结蛛网。对石料的使用也很讲究,碑石、雕像、护栏、台阶、地板等多选用纹理细密的青云石,石狮、石龟、石鼓、石经幢、石神兽等则选用坚硬的细质花岗石,且皆为本地所产。

时至今日,平武既是四川也是中国的一大林区,森林资源是平武的优势资源,并且还残存着一些原始森林。但是,由于六十余年来的大规模砍伐,目前要在全县范围内找到象修建报恩寺时使用的优质良材,且为楠木,已经很困难了。直言之,在现在的平武全县,小楠木树到处都有,大楠木树早就砍完了,并且还是长大一根就砍一根。

5.建筑技术精湛

整座报恩寺大至万佛阁、大雄宝殿、华严藏、大悲殿、天王殿、御碑亭、两廊庑、钟楼,小至四不挨、三桥、二幢、双狮、香炉、天花、斗拱、木鱼、栏杆、神兽、地砖、抱鼓、风铃、瓦当、钉栓等等,其建筑技术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且还各有特色,而不雷同。例如,全寺仅斗拱就用了近三千朵之多,种类多达四十八种,超过了北京故宫的斗拱种类,实为全国之冠,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是“中国的斗拱博物馆”。再如,寺中现存的三个石香炉,就全寺的规模而言只属“小摆设”而已,但其雕工皆极精湛,构思亦独具特色,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6.建筑艺术精美

报恩寺集我国各种古典传统艺术之大成,无论是泥塑(含各种塑像、壁塑、悬塑、蟠龙等),还是木雕(含观音、佛像、转轮藏和各种各样的小木作等);不论是铭文(含石上之碑文与钟上之铭文等),还是雕刻;抑或是壁画、书法、石刻、彩绘等,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品位。完全可以这样说,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寺中任取一物,都可入艺术精品之列,很多甚至还是艺术品中的极品乃至绝品。例如,大悲殿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就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典艺术绝品。

7.寺藏文物众多

在报恩寺中,还有很多由历史留传下来与收集到的各种文物(包括大量的书法、绘画、古籍、古瓷、古碑、古玩,和土司遗物等)。这些文物不但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多属精品,其中不少还是国家规定的一、二级文物。例如,宋四大家米芾所书的“真武灵应真君”碑、宋“李龙迁祠记”碑、明代的几通圣旨碑、清初四王的书法作品,清代的正五品官服,由皇帝颁发的土长官司印信,和少数民族文物,等等。

8.多元文化共存

报恩寺实际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一株根深叶茂浓荫蔽日的文化之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圈,寺中所包涵的各种文化元素至少也有几十种之多,至于其它的子文化成分就更多了。详细情况,可见下面“报恩寺是什么”与“王玺何许人也”二节中的内容。

9.文化包容性强

报恩寺虽为一正规而又典型的北传大乘佛教寺院,但其中却包含了儒家(或儒教)、道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文化元素在内。不仅如此,报恩寺还和道教宫观,伊斯兰教寺院,本土的氐羌文化和龙安山河的巫教文化等长期和平共处,因此,报恩寺还具有文化宽容度高,思想包容性强的特点。

实际上,在明朝时是儒佛道三教合一,修建报恩寺的王玺也信奉的是三教合一,因此,在由明朝皇帝批准修建的报恩寺中,也同样具有三教合一的特色。

文化包容性强,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几大特征之一。

10.建寺档案完整

在报恩寺中,不但完整,而且还是非常完整地保存着建寺时所刻所立的碑文共十一通。这些碑都是王玺与王鉴亲自所立,或二人在世时由他人所立。这些碑文既是报恩寺建寺全过程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又是后人研究与解读报恩寺的原始依据,同时,还是研究明朝的政治史与社会史,研究明朝时龙州地区的区域地方历史和后人研究报恩寺历史等不可多得的极其珍贵的文物性史料。

实际上,在用语言介绍报恩寺时,特别是在用文字书写报恩寺时,书写者只要亲自地去读一下报恩寺中的碑文,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只要还是个思想观念正常的人,他就不会去给报恩寺和王玺编造历史了。

我在这次研究报恩寺时,就是利用了至今仍然立在寺中的这些已成文物的石刻档案史料。

令人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是,现在的一些知识分子们已经不读这些碑文了。

另外,在报恩寺与周边一带,还有数十株几人合抱的苍天古柏和其它的一些古树名木,它们至今仍枝叶繁茂、生长良好,也为寺院增色不少。

报恩寺还有子寺众多的特点。

在修建报恩寺的同时,土官佥事王玺还“钦遵”修建了古刹道场十四处。其名如下:天宁寺、华严寺、石马寺、长惠寺、巴潼寺、常乐寺、石室寺、观音院、龙归寺、东皋寺、广福寺、罗汉院、旧州寺、大荫寺。作为报恩寺下属的这些佛教子寺,遍布在当时的龙州宣抚司各地。这些报恩寺的子寺,既弘扬了佛教,又方便了信教的各族百姓,并且还落实了明帝国的民族同化与融合政策,也同样的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以夏变夷”的作用。

白马土司在大兴佛教,大创寺院之时,对世袭领地内的氐羌少数民族采取的是诱导的方法,而不是强迫信教,强制改宗的手段。因此,在平武地区的历史上,从未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发生族际间的冲突,更没有发生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战争。在不同的民族间,他们都有本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容许其他的宗教信仰。例如,平武地区的汉族或土著汉族(即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多信佛教与巫教,色尔藏族信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虎牙藏族信本波教,白马人则始终坚守自己固有的传统信仰而至今仍在信奉白马教。

2. 龙州的来历

重庆-隋朝开皇元年时期,废除郡制,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隋大业三年,又复废州,复改为巴郡。隋朝之后就是唐朝,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又以渝州为名。公元724年,改南平郡。公务车758年,又复改为渝州,次年,渝州属于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四川-剑南道, 下辖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绵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成都府。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

3. 龙州历史文化地区有哪些

魁阁即魁星阁。

魁星,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奎星的俗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28宿主一,即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也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汉族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

4. 龙江历史文化

黑龙江世界自然遗产黑瞎子岛,扎龙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有索菲亚教堂,大亮子河抗联营地

5. 龙州民族文化

广西我来说说吧。

1.河池地区,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大化,风光绝对不错,除了巴马名声在外其余几县都是少人问津的。

2.依然是河池地区的环江、罗城,风光不比桂林阳朔差,知名度也不高。

3.金秀瑶族自治县,原名大瑶山瑶族自治县,县城位于大瑶山中心地带,风景好,空气好,适合休闲度假,就是进山路很弯。

4.中越沿边公路诸县,东兴、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等,风光风情没的说,沿边公路也是一条景观大道

5.融水、三江,算是少数民族传统保持比较好的地方,能吃到正宗黑暗料理--牛瘪汤

6.百色地区凌云、乐业,体验世界级天坑。

7.人文景观推荐几个:桂林的桂海碑林、柳州的柳侯祠、西林县宫保府、贵港云垌村、桂平西山。

大概就是这些,推荐都是风格迥异于广东,颇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广西公路路况不甚好,开车要加小心。

6. 龙州 古地名

江州,地名,古时多个省市地区都有叫“江州”。如下:

1、江州:指今江西省九江市

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元朝末年(1359年),陈友谅登基称帝,定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国号汉。

2、江州:重庆古称

重庆主城在公元前316年-公元548年期间的名称,巴郡郡治所在地,最初指今重庆江北区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江州”。南朝梁太清中(548年)为了跟长江下游的江州(今九江市)区分,改江州为巴县。

3、江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下辖区

唐初置左江镇、羁縻左州,羁縻思诚土州。宋初置太平寨,皇祐年间置崇善县,后又置江州、土州,为崇左县境内有建置之始。民国27年撤销江州、罗白县,其地并入崇善县。

4、江州:今安徽潜山县城

北齐行政区,北齐天保六年(555)四月,北齐攻克梁晋熙城(今安徽潜山县城),改梁晋州为江州。陈太建八年(576)年,陈收复江州改名为晋州。

5、近江国,又称为江州:今日本滋贺县

7. 龙州县历史

452133是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的身份证的开头位。

龙州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西有水口关,西南为平而关。光绪十五年(1889年),龙州被辟为对外陆路通商口岸,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8. 龙州有多少年历史

1929年12月11日和1930年2月1日,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南疆竖起了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在广西的统治,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在全国燃起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贡献。

9. 龙州历史文化地区名称

1930年龙州起义爆发后,左江军民的反帝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军民最早同帝国主义的直接较量。

龙州起义,又称龙州暴动,是在南宁兵变和百色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广西前委发动和领导的另外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的领导人依次为何世昌、俞作豫、宛旦平、李明瑞。

历史

1929年10月,国民党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俞作柏和广西各部队编遣特派员李明瑞倒蒋(介石)斗争失败后,在广西工作的中共中央代表邓斌(邓小平)与中共广西特委决定,由广西警备第5大队大队长、共产党员俞作豫(俞作柏胞弟)率所部撤离南宁,开赴龙州,与当地工农运动结合,准备武装起义。

李明瑞随第5大队抵达龙州后,在共产党组织帮助下,拒绝蒋介石的拉拢,毅然决定参加革命队伍。12月中旬,邓斌赴龙州部署起义。1930年2月1日,广西警备第5大队和龙州工人赤卫队、农民赤卫队共2000余人,在龙州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俞作豫任军长,邓斌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

当日,还成立了中共左江特别委员会和左江革命委员会;王逸任书记兼主席。接着,分别在龙州、凭祥、养利(今属大新),祟善(今属祟左)等10余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3月下旬,红8军在国民党军第15军第1师和地主武装共4000余人的进攻下,大部损失。军长俞作豫随后被捕牺牲,余部转战中越边境和桂滇边界地区,10月到达凌云县(今乐业县)上岗村与红军第7军会合。11月,编入红7军。

10. 龙文化的历史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天子纹章与权力象征。这时候的商周天子悬挂九旒龙旗,并且穿着龙衮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及龙神信仰。在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龙、虎、凤、龟和麒麟,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龙观念尚未形成。到战国时期,五龙观念开始形成。

阅读延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