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少吃饭,多吃肉”已逐步成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如今,城里人的饭量很小,大多数男性一天摄入的粮食为五六两,女性为三四两,甚至只有二三两。而且,饭量减少的趋势还在延续。
科学饮食应结构均衡、营养平衡 专家认为,科学饮食应结构均衡、营养平衡,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要合理。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每天能量消耗的60%左右,脂肪占25%左右,蛋白质占15%左右。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人们每顿都应补充粮谷类食物,早30%,晚30%,中午可以多补充一点,40%左右。
美食有多少年的历史?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华饮食文化圈与十大菜系的主要对应关系
什么是饮食文化圈?历史上有哪些饮食文化圈?
答: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
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
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
为
12
个小圈: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2、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
3、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4、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5、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6、黄河
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9、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10、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12、素食文化圈。
中国四大菜系是怎么形成的?
四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又有苏菜一说法)。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中国人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或者精神产品,所以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条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累积,得到大多人的认同等等。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伴随着中国人和社会的发展史进行,时间漫长。一般也很难像社会事件那样以一种“突变”的标志事件来划分。粗略地看,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可以看出一个演变过程。
1.史前,上至北京猿人用火熟食,下迄龙山文化的晚期,是一个几十万年的漫长阶段,主要成果就是会用火李,开始吃熟食了。
2.夏商周三代,大约有2000年时间,食物原料比较丰富,周王室的饮膳制度完备,饮食思想有了初步总结(比如医食合一、本味主张、孔孟食道)。
3.两汉时期的400余年,是饮食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饮食的区域性特征体现出来,以旋转磨为代表的粮食加工、烹调方法、饮食器具、礼仪、习惯等奠定了后世2000年的基本风格。麦面粉食的发酵技术和豆类制品的广发利用及豆腐的发明,对中华民族饮食风格的影响意义重大。
4.三国两晋时期比较乱,大分裂,进步的就是南北食品、食风的交流影响,互相吸收进步,风格更加多样化。
5.后面的隋唐是比较稳定的,食物品种近一步丰富,饮茶风气得到普及,中外交流增多,把中国饮食文化推向亚洲甚至世界。两宋商业非常繁荣,饮食业相当发达,街上吃的店很多。
6.明清的饮食文化达到古代社会的高潮,出现一批美食学家。
7.清末到20世纪中期,被称为饮食文化“转折期”,一方面政治原因导致百姓食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西方的饮食习惯、工艺、理论等内容传入中国。
8.现代饮食文化还是个进行时态,80年代后的中国饮食已经从“吃饱”转向如何“吃好”,社会经济中餐饮业的职能逐渐拓展,食物生产的健康、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与解决。网上曾有段子调侃,要么就逃走,要么“等死”,空气、食物的问题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危及生命。这也许是现代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