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减肥,也就是“燥夏”。人们开始避暑,注意饮食和营养,政府也停止了工作。江苏的夏季饮食有三种新鲜食物:地上的苋菜、蚕豆、杏仁,树上的樱桃、李子、香椿,水里的海丝、珩鱼、咸鸭蛋。
杭州人喜欢吃黑米,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开始一个夏日,吃补品。”说明夏至食补始于长夏。他们一般吃红枣、煮鸡蛋、黄芪炖鸡来滋补身体,为秋季紧张的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吃狗肉的习惯。俗话说“夏至的狗无处可藏。”夏天要杀狗,狗无处可藏,但又不能在家里宰杀,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头上饺子,二上面条,三上煎饼”;“冬至在交子,夏至在”。
防暑降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装有冰的器皿
首先,多吃冷食,寒性食物,水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用品。苏州节上七茶,小儿猫狗饭。同时多吃果冻,酸梅汤,吃冰块。早在周朝,就有官员掌管冰和冰室设备。(近代曾侯乙墓中出土冰片,以冰柜形式使用,直至近代。)冰冬天储存,夏天食用。繁华的宋代,街上就有卖冰饮的,明清就有刨冰。长夏的这一天,清廷赏赐了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到了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吃西瓜。西瓜和苦瓜都是清热解暑的食物,是夏至的重要产品。
另外,夏天蚊虫滋生,雨水多,容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所以夏季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的习俗。李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开五脏,达窍,祛寒湿,避邪,消肿止痛,化肉”的功效。此外,在展馆内进行夏季观赏也是盛夏的一项防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