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萧山有什么节日习俗?要具体点的-k8凯发

2021年07月01日 20:31:0817

  临浦小马灯:尽显传统民间文化  临浦镇横一村的龙马灯表演起源于1945年春节,延续至今。在该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参与龙马灯表演。如今,在萧山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这支业余龙马灯表演队频频亮相,如在今年元宵节活动以及刚刚结束的党山庙会上,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难得.  烧蝗虫  在历代《萧山县志》中,凡元宵节,几乎都是张灯结彩的风俗记载。其实在北部沙地,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的习俗;其独特的节日事像是烧蝗虫、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这里谈谈烧蝗虫。  60年代,沙地蚕桑业已经衰落,请紫姑以占“蚕花”收成的习俗也已基本消失,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烧蝗虫仍然是十分热闹的。  所谓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烧塘边的芦苇,烧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络麻秆、稻草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以兆丰年,故叫烧蝗虫。  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年纪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岁的男人就比较少。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至多是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在白天相互撺掇、怂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广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哗啦嗬嗬嗬”的吼声渐渐响起,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遍野已是流动的火把。烧蝗虫的柴薪,主要是塘埂边那些残剩的芦苇、茅草。谁要是出门较晚,轮不到烧残芦剩茅,那就破费一点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为了让火把耐燃一些,则束缚两三把竹梢,甚至浇以煤油柴油,这样便可以高举火把,在麦地上尽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烧蝗虫的活动中,不曾听说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许正因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烧蝗虫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听到有人在骂骂咧咧,那只不过是顽皮的孩子烧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几捆络麻秆而已,但这在烧蝗虫似乎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骂。  烧蝗虫之得以成为节令风俗,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仍分不开。有史记载的1929年萧山特大蝗灾,也发生在沙地。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杆儿。它们又具有群栖的习性,且繁殖力极强,干旱季节,蔓延特别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卵又是成块产在庄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办法主要就是用火烧。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而尽,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  旧县志皆云:“东土之民多敦朴而或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褥礼而或失之虚文。”作为萧山东土的沙地,烧蝗虫或因鄙琐而为志书撰述者所不屑,其实,它充分透露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敦朴”;相比之下,西土的灯笼倒真有点失之“虚文”了。  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萧山金家浜为其外婆家,出于对这位外孙女孝行的推崇,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划龙舟纪念她,形成了独具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龙舟庙会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为高潮。  马灯  马灯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都有它活动的足迹,戴村镇尖山下村就有一个有50年扎马灯历史的马灯协会。马灯的形式有“竹马”、“跑五马”、“高跷竹马”、“车马灯”、“马灯戏”、“手马灯”、“小马灯”、“马灯”等。表演中夹唱民歌小调。有的马灯有马夫作翻、滚、洗马、驯马等舞蹈表演。  年夜饭。  年三十晚,合家团聚,在一起吃的饭叫年夜饭。不在家吃这顿饭,就不算在家过年。所以,大家都要赶回去吃这顿饭。因而交通紧张,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一顿饭是很隆重的,且有一定的程序,丝毫差错不得。  首先请灶神菩萨。在厨房间灶台上,斟三盅酒,盛三碗饭,放三双筷子,供奉三荤三素(也有四荤二素的)小菜,点一对蜡烛,燃一柱香,化一盆元宝(黄纸折的)。主妇三拜,礼毕,撤下。  然后,在客堂正中祭祖(萧山话叫作“做庚饭”)。旧时是八仙桌,现多为圆台。放桌子是有讲究的,桌子的纹路(木板拼接的线条)要正对南北,称为直摆。千万不能东西向,横放(东西向是请菩萨用的)。一对蜡烛要放在南边(请菩萨在北边),斟十二盅酒(农历有闰月的斟十三盅,下同),放在东、北、西三边;盛四碗饭,放在四角;十二双筷子摆在酒盅边;供菜至少十碗以上,八荤二素或六荤四素,多不限,但需成双,干果、水果均可。酒需三斟,呼列祖列宗上座享用。大人小孩依次叩拜。礼毕,化纸钱。  化纸钱也有规矩。一般有四盆:一是外客的,二是列祖列宗,三是当家的同辈古人,四是已古小一辈的。先化外客的,放在门口化,意为拿了钱快走。后依次化钱,先是黄纸元宝,再放银锭,考究的还有佛经,经龛。一时间,纸灰满天飞舞,粘在了菜肴之间,更添色彩。  最后,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其时,菜肴早就凉了。可大人小孩已经饥肠咕噜,顾不得这许多了。呼五吆六,把盅论盏。你给我盛饭,我给你夹菜,很是热闹。席间,高谈阔论。国是农事,家长里短,经济收入,企业发展等等,无话不谈,畅所欲言。这浓浓的乡土情怀,这浓浓的亲情眷恋,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早先,酒只有黄酒,散装的绍兴元红酒。现在品种多了,什么样的都有,近年流行红酒了。菜肴有三荤一素是必备的:荤菜其一,元宝鱼(红烧整条鱼,最好是鲤鱼,鲫鱼亦可),取年年有余之意。其二,腊笋烧肉,荤素相伴。其三,虾油鸡(或鲞烹鸡),有滋有味。素菜叫八宝菜,由黄豆芽、冬笋、腌白菜等八种炒制而成。按萧山话来说,叫做有鱼有肉,不算委曲。这当然是几个传统的家常菜了,现在呢?说不清楚啊!  吃完饭,发红包(压岁钱),嗑瓜子,搓汤团,守岁到子时,放鞭炮,迭好新衣新裤,放在床边,睡觉。现在呢?一般看春晚,也有的打牌,搓麻将(小搞搞,赢了固然高兴,输了也开心。这和赌博的心态是绝然不同的),卡拉ok等等,年轻一点的开摩托、轿车去转转的也有。  新潮一族的,出外旅游,或邀三朋四友下馆子,包房在宾馆吃饭过夜,省去了一番程序,倒也逍遥自在。只是缺少了一点过年吃年夜饭的韵味.  半年节  楼塔的半年节,民风奇特。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村民们杀鸡杀鸭,庆贺半年节。无独有偶,广西桂北地区也有此习俗,但时间为农历六月初一。想是半年总结,犒劳三军。一来祝贺已取得的收成,二来祈祷下半年有更好的成绩。该民俗少为人知,推广尚需假以时日。  萧山人也有过“七月半”的民风民俗。民谚说:七月十三夜,丰都鬼门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今年是公历8月6日,星期天,就是今天),丰都鬼城放假五天,阎王准许群鬼放风外出,按时尚的话说大约就是阴间的“黄金周”了。群鬼在阳间有家有子孙的,回家享用祭祀;无家可归的则四处游荡,甚至为祸作乱。所以,长辈们常常告诫子孙:在这个时间,要小心做事,不要犯错;夜间不要外出,以免遭殃。当然,这很有迷信的色彩了。但是,长辈的拳拳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七月半的来历,据说是汉代末期,有个“五斗米道”,供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正月十五为天官的生日,谓正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的生日,谓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的生日,谓下元节。因此,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民间祭祀供奉,既是祝贺地官生日,也是祈祷列祖列宗、先人们赦罪赐福,早日脱离苦海,重返人道。  这个中元节,萧山人俗称“过七月半”,父母、兄弟姐妹全家人择日聚集一起(七月十五前后几天均可,当然是早点为好),鸡鸭鱼肉,时鲜菜肴,荤素搭配,点香燃烛。循例依次敬灶神、祖宗、焚烧银锭元宝。后大家围坐一起,大快朵颐。

其实每个人都不一定说全,建议你去当地旅游公司,给他50块。买他当地风俗习惯的材料!!!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河有哪些风景区

网站地图